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体育人格精神培育研究——建团100周年回顾与展望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1浏览:2230下载128次收藏

邵俏俏 周建新

(1.温州商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2.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通过体育活动锻炼,能稳定、长期地获得“类本质”和确认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新时代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就是要塑造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体育人格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以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大学生体育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应有的新时代体育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进一步完善我国育人体系。

1 内涵阐释:体育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体育人格精神

大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学习及形成的体育技能、习惯、品质和意识,有助于提升全民的综合体育素养。目前,我国体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完整的体育人格精神教育,这种人格精神包含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体育健康精神、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和体育规范精神。体育课程有必要融合以上4种精神,塑造新时代的体育人格。将这种体育人格贯彻到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有助于为体育强国之路探寻和积累经验。

1.1 塑造体育课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体育精神的灵魂。体育人格精神彰显无穷的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权等都反映出中国体育事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性赛事中人民上下齐心为体育健儿加油鼓劲,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女排精神、乒乓精神等体育精神为中国人提供了自信心,为民族凝聚贡献了重要力量。当今社会体育运动成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形成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局面。高校体育课程在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条件下,使得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落实思想引领,将思想政治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奥运健儿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具有以国家的荣誉和集体的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拼搏精神、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等优秀精神。故在体育运动史的讲解和学习中,要将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事业中对于中华民族体育事业所投入的民族荣誉感、理想信念、使命感、责任担当意识等进行诠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1.2 培养体育课中的体育健康精神

健康不只是身强体健,还是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的融合。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习运动基本技能的同时传授体育精神,对促进健康精神有重要作用。通过铸造健康体魄和塑造良好心理状态,让大学生在体育课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青年大学生身体素质事关民族的未来,通过培育体育健康精神,才能更有益于实现个人价值,更长久地为人民服务。因此,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形成体育健康精神的重要途径,故建设体育课程思政中的体育健康精神教育尤为重要。

1.3 锤炼体育课中的体育竞技精神

体育比赛基本以竞争为核心,以团体或个人的方式进行比赛,具有教育、休闲、社会功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女排精神正是体育竞技精神的典范,也成了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精神引领。竞争意识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后重要素质之一,而培养竞争意识的最佳手段就是参与体育运动。在体育课中的集体性竞技比赛中,强调学生与队友进行合作,与对手竞争,创新方法,尊重规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竞技体育集体主义精神。对比赛结果采取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引导,让学生享受比赛过程,以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竞争精神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强化竞争意识,给予学生正确的竞技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1.4 贯彻体育课中的体育行为规范精神

体育行为规范精神是指,依据参与人对体育运动中公平竞争规则的需求、价值判断等,对体育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制定,对参与者的行为具有引导、调节、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呈现有条不紊、循序而行的稳定格局。事实证明,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越强,在体育运动中违反体育项目规则的行为可能性越小。而高校体育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安排相关体育项目训练时会向学生阐述项目名称、起源、规则,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时明确规则,建立规则意识。利用在体育项目比赛中不同分工的职责安排多样战术配合的分配,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育,培养学生的规范精神。体育规范精神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规则意识。为培养学规范、懂规范和用规范的新时代公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

2 重点难点:体育课程思政中贯彻体育人格精神的着力点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通过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体育知识、专项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展现思想价值引领,使之与德育、美育、智育、劳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五育育人”相辅相成的局势,使得体育课程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建设格局。但因体育课程思政发展时期较短,缺乏专业人才的交流、课程建设、课程学习途径未打通等问题,使得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缺乏有意识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贯彻体育人格精神的思政要点。

2.1 课程教学目标较笼统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要铸造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部分院校对体育教学价值的片面分析,只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与考核依据,弱化了体育育魂的理念,教学目标设置存在片面化、机械化,其原因在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第一,未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框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体育人格精神融合的目标体系有机融合度不高。第三,单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未建立具有体育课程特点的思政课程知识目标。

2.2 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在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将体育教育的实施体现在完成体质测试、体育课程方面,存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不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具体措施不明等问题,使得体育教师无纲可循,影响了体育教学思政的教学设计及效果。一是结果决定教学内容。对于大学生体质测试,大多学生和教师都关注测试成绩,使得学校体育思政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课程评价、教育手段缺乏灵活性。二是教学内容体系尚在探索。体育教师大多没有接受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和学习,且多年皆从事体育技能练习,在体育课程思政道路上大多为自行摸索,对于如何处理好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存在思想上认知不全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难以形成思政教育功能。三是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少。许多高校开设的公共体育课和专业课程均以体育技能为导向,理论课大多单一地讲解体育理论。多年来,大多体育教育课程以技能教学为主,弱化了体育人格精神的培养。

2.3 多方合力不通畅

大学体育实施的合力途径以内部与外部相互依托为基础,大学体育的课程开展需要多个内外在因素构成。因此,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体育人格精神责任意识,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但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持续加大,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需要对大学生体育人格精神给予重视。造成体育人格精神缺失因素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第一,社会因素。大学生从高中升学后会经历一段无压力的时间,该阶段容易对电子游戏、电视剧等外部社会诱惑产生依赖,缺乏自律性,同时社会、家长对于体育是副科的思想认识导致了对体育教育的普遍忽略,学校大多以体质测试健康来完成基本任务,而学生与家长对于体育成绩的重视程度弱,导致体育对人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弱化,也让学生全面发展受到了冲击。第二,体育课程影响。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保持一周2~4节体育课,课后会布置跑步打卡任务,但只有大一、大二设置了体育课程,虽然响应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号召,但对学生人体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第三,自身认知影响。有部分学生因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认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就是健康的,缺乏对体育健康精神的正确认知。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认同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身体力行中存在意志力薄弱,无法坚持的现象。

3 指导理念:以立德树人理念实施大学生体育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任务也是立德树人,要把体育教育融入“五育并举”的思想主张,努力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只有体育课程思政良性发展,才能够把握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健康发展。

3.1 以体育课程体质育人落实大学体育锻炼

在全民健身理念大力推广下,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运动健身成为刚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合课程思政的元素更是高校体育育人的升华。随着体育教育逐渐由运动项目技能教学向健体育魂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方法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更多创新的运动技能发展方法。体质训练通过科学、长期的运动训练才能达到身体平衡适应点。在此过程中,需要拥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力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对人际关系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信心和勇气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经受挫折和失败,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在大学体育思政教育中,为学生设立可触摸到的训练目标,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信心,形成学生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3.2 以体育课程竞赛育人加强大学生爱国精神

体育教育具有自发性、多元性、自由性等特点,学生可以不受场地限制,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不仅如此,体育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怀。我国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国家采用举国体制,提供优秀的教育条件,配置国内外优秀的教练员、场地等内外软硬件设施,以支持运动员参与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在奥运赛场上奋勇向前,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最终培养出具有远大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中国梦”践行者。而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涵的当代中华体育精神结合相关国际赛事,将体育历史中宝贵的传统与精神财富,转变成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感悟体育竞技精神,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爱国精神的重要内涵。

3.3 以体育课程规范育人培养大学生行为规范

从理性角度讲,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提升规则推理与辨析能力。提升抽象思维能力,促成规则意识的形成,以在不同场域中通约使用。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教师常常会引入体育课堂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精神与规则意识,从而达到学生行为规范化、社会化的目的。在组织课堂竞赛时,会将规则提前告知,限定学生的行为,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从而体现体育竞赛活动的意义,这使得规范意识更加直观地对学生行为进行锻炼,产生潜移默化的思维习惯。体育规则包括比赛区域的限制、肢体部位、服装要求、技术要求等,如足球运动中不同底线、边线的限制,以及除守门员外,球员手臂不能触球的限制;篮球运动中不能走步,进攻时间等规则;在体操、艺术体操等难美类运动中裁判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规格进行打分,限定违例动作等。在体育项目规则下,体育人具有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特点。在大学体育课程中,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约束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4 结语

国家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方面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战略方向,要求高校真正做到运用身体之活动,以教育我之人格。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体育人格精神的隐性教育作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可有效满足这一要求,提升体育人格精神培养效果,促进学生和高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体育人格精神培育研究——建团100周年回顾与展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