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探析
[摘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规律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化、科学化、体系化革新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要重点遵循以兼顾人与社会发展为纲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导向性规律,并在把握青少年认知成长规律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遵循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的客观性规律,在整体整合并递进展开教学内容、构建教育者与教材的联系以及各学段教育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遵循既偏重本学段本课程内容又共享各学段各课程资源的系统性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科学、全面地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也才能使具体路径的探索与发展有据可依。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2-0066-08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特点。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认识客观原理并以此指导实践的必要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针对青少年群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逻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建设理路,以各级学校为主要阵地,重点完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实现明确教育目的、贯通培养逻辑、打通教学环节等效果,首先必须摸清楚新时代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要遵循的规律,然后以规律为抓手,才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推敲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对规律的探析,需以明确规律的主体内涵为研究基础。对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这一主体,主要应当统筹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三个方面。在明确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中,既有“两规律说”,也有“三规律说”,但它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符合教育对象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在符合教育对象发展要求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形成特点逐步增减教育内容或者改变教育方向,而且要注重对教育对象内化规律的把握;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方面,主要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社会主义的特性和各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后者可以看出,“时代”因素本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三规律说”比“两规律说”多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教学进行”,这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讨论范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内,规律归纳的着眼点主要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递进规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大中小学一体化”则是一个统筹过程,即通过兼顾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建设一种平滑的榫卯式教育结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贯通性。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等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科学性和体系性的必然要求,所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规律也必然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时代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革新。其中,时代化革新体现于纲领与目标并举的导向性规律,科学化革新体现于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的客观性规律,体系化革新凸显于既各有偏重又坚持共享的系统性规律。
一、兼顾人与社会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探析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纲领与目标。在明确纲领与目标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纲领和目标为指南,即必须遵循以兼顾人与社会发展为纲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导向性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形成成熟并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观点体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好人的教育工作,使人得到发展,也要尽力使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使人得到发展与使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两项目标难以统一。封建社会“私人教师”和“私塾”式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现代社会所说的教育,而是一种用来维护统治阶级之稳定统治的工具。那时,虽然平民阶层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教育资源集中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前提下,尽管平民也有从被统治阶级上升到统治阶级的机会,但必然是凤毛麟角,真正掌握话语权的还是统治阶级。而在西方国家,早先的宗教教育也是如此。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受众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在自由竞争的表象下,仿佛每个人都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教育,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表面的公平下,实际上掩盖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导致被压迫阶级承受着更加严重的剥削,这种剥削往往被生产力整体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掩盖,但这种剥削的程度实际上是加剧了。而人民对这种现象往往体会得并不深刻,正是因为教育内容中“公平”的理念掩盖了真实的不公平。所以,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依旧存在着割裂现象,也就是说,教育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特别是公平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教育开始被还原成社会公共物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割裂才得以真正消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达到高等级的表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只有在教育公共与公平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通过教育而自主建立科学的观点体系,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此时的社会发展已经与人的发展高度绑定,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而一切人的发展实际上正是社会发展的直观体现。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了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即既注重个人在道德、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也要将个人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在这一时期,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工作的目标。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社会发展的目标逐渐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实际上正是教育时代性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上述“三个面向”的要求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而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彼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不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至此,不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在话语体系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都统一起来了。在此期间,党对“四有”新人或“新一代”的要求既體现在理想道德层面,也体现在体育、美育层面,但最重要的必然是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阶级使命与担当这一层面,它深刻地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已经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唯有这样,青年才能够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时代目标进行调整的同时,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仍要保持同向同行。新时代的新人培养必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与前一时期的“新人”培养相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点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作为“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是人发展进步的重要催化剂。具备理想信念,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积极发挥,人也才具有自由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着同一个纲领,即始终兼顾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向性。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鲜明的旗帜性目标,这些目标同样都遵循着上述纲领。综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始终遵循着纲领与目标并举的导向性规律。
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必然也要遵循纲领与目标并举的导向性规律。在过去的较长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庞杂,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衔接效果不佳往往是常态。正常情况下,从小学起,到本科毕业,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为16—17年;若选择继续深造,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最长可达25年左右。而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多数青少年都需要修习多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都比较广泛,涉及的方面也相当多,这就导致教学主旨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很常见。而《方案》明确了各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有侧重地进行了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一定程度上将课程内容体系作了划分。但同时,内容的分割可能会导致升学阶段青少年学习内容的割裂与断层,特别是在从文化常识向政治法治过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教学逻辑断裂或教育对象理解混乱等现象。这正是没有充分尊重导向性规律的结果。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作为串联各年龄段、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准线,保证每一学段的课程设置都在有明确目的的基础上为教育大局服务,在每一学段都要对总的纲领和目标进行强调和澄清。在纲领层面,必须强化纲领在每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贯穿性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兼顾人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让青少年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是引导其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观点体系,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应然性与必然性。遵照这一规律,就必须以加强每一阶段的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要手段,帮助青少年从小建立无产阶级使命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进自身发展,并且不断强化两者“一体两面”的“发展共同体”关系。在目标层面,一体化建设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时代目标的规律,立足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强化智育、德育、“才育”和使命担当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目标的引领作用能够落到实处。每个时代都有其主题,每代人都有其需要肩负的使命,只有坚持贯彻导向性规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才能充分具备逻辑焦点和着力重点,才能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任务,进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安排思政教育
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群体的复杂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青少年”是按年龄划分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年龄阶段的划分存在差异;即便在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地区,“青少年”的年龄区间也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世界对“青年”边界的包容度也会持续走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青少年”的范围相对较窄,从狭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少年”主要指的是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往往指学校中思政教师讲授的课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各级学校的学段纵向串联起来,通过课程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实现各课程学习中的内容互补和有效贯通,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如果教育对象是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成年人,由于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教育对象往往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接受教育,所以教育内容的编配与设计可以按照整体性、系统性的原则和规律有侧重地进行。但是,青少年作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灵与智慧尚处于生长阶段,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而且,在青少年群体内部,年龄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异也是巨大的。与成年人群体内部年龄相差几岁而阅历认知却相差不大的情形不同,在青少年阶段,一两岁的年龄差所伴随的认知水平差异都是相当大的。所以,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照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进行阶段划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强内容的灌输。同时,青少年与成人一样,对事物的认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曲折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向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情况更容易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逆转性和终身性的,所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条“柔软的脊柱”来保证教育的反复性与连续性,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构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来妥善解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阶段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这个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尊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举的规律,也就是尊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一)阶段性
《方案》依照青少年成长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小学和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设计的课程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大学本科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必修课和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设的选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及研究生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总体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划分。而除了对每一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阶段性规律还体现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尽可能避免“揠苗助长”和“反面典型”教育形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响所干扰或改变。”[4]77此语突出了具备稳定的思想和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不稳定的心灵往往容易被外界的影响所干扰。学生时期,特别是少年儿童时期,作为人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年龄阶段,是人格性格、理想信念、思想观点逐渐走向成熟的關键发展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理想国》中还指出:“(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4]71此语既强调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的可塑性,也反映了青少年在道德和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青少年的这些特性,致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而且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积极刺激的方式,避免让不良的思想道德意识玷染青少年的心灵,同时要尽可能避免过早地让青少年接触下一阶段的教育内容。这也能解释,《理想国》中为什么强调“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4]73,并且对家庭教育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家庭教育者“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4]71。只有通过良好而且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充分保障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学生尚处于少年儿童时期的小学阶段,道德观和是非观正处于形成之中,必须充分进行道德建设,并帮助小学生建立稳定的是非观。在随后的中学时期,则要从个人道德情感教育阶段过渡到社会认知培育阶段,并开始培养国家情怀和世界情怀。在具备相当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到了大学阶段,青少年才应该开始学习一定的哲学、法学等原理知识。同一个大阶段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循序渐进地展开,避免因知识的艰深晦涩而使青少年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连续性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提出就是为了加强各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间的连续性,连续性是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一体化建设也必然遵循连续性原则,而认知的连续性同样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模型,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发展具体分为前习俗道德(0—9岁)、习俗道德(9—15岁)、后习俗道德(16岁以上)三个主要水平和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为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六个阶段。[5]18然而,“成长是连续的,其道德发展也应该是连续的”[5]28-29,也就是说,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并不存在跳跃性,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应当顺应连续性规律来开展。这种连续性首先应当体现在各阶段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上,既要避免低级重复导致多次学习,也要避免内容断裂导致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不能成为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等情况。因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段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大知识体系的变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也不应该是“分段函数”式的跃升,而应该是连续性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还应当体现在学期与学期之间。青少年学习活动的“劳逸结合”特性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同一学年里也要分两段进行,这就意味着学校不能进行全时间的连续性教育。而正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正处于人格性格、理想信念、思想观点走向成熟的关键发展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社会和家庭的力量,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尽可能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力量,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避免不必要的反复和曲折。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保证教育内容连续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即不论是明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主体的构成,还是探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各级学校的职能以及发挥职能的主要途径,都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建立一个衔接度和连续性都较高的教育共同体,以青少年的实际需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才能够尽可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在偏重本学段本课程内容的同时共享各学段各课程资源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遵循系统性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建设不仅要以教育对象的整合与“分众”为着眼点,以教学内容的整体整合与递进展开为内核,还要注重构建教育者与教材的联系以及各学段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教育系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的研究,学界一直存在“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过分强调教育者、教育对象任何一方的地位或决定性都并不明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充分重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推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肯定教育者对教育实践的节奏把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教育者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等基础性素质,还取决于教育者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即教育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方案》对教材的体系建设也提出了范式要求,即既要“完善教材编审制度”,也要“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通过加强教材研究和构建一体化教材体系,来保证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之间都具备关联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形成,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贯通,本质上都是在增强青少年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各学段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段的教学内容,还要涉猎一定的前后衔接学段的教学要点,从而在教育者层面增强教育的连续性和可接受度。而不论是教材体系的建设还是教育者与教材的全面结合,都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系统性规律的集中体现。这种系统性规律既体现在教育者对本学段内容的偏重上,也体现在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沟通机制的纵向资源共享和横向资源共享上。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一)偏重性
在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在坚持一体化建设中“求同”思想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异”的客观必然性。与青少年成长和认识发展中的“三水平六阶段”[5]18相适应,各学段课程教材的编排必然会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展开。小学课程往往以实际生活为着眼点,教育内容一般以日常可见的校园、家庭为起始点,教材风格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随着教育对象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改变图文比例,这实际上就是教材设计中偏重性规律的体现。到了中学阶段,随着教育对象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内容不仅要涉及对个人的认识、对生命的体会,还要逐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所以这一阶段的侧重点不仅包括对青春、成长、情绪等因素的体会,也涵盖对国家和世界的认识,由此也可看到,在一个学段中的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偏重也在不断调整。到了大学阶段,教育内容根据课程分成了五类,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原理性的内容,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历史学习,也要求教育对象在巩固道德修养的同时打牢法学基础,还要使教育对象充分了解当代的形势与政策。综上可见,在教材的系统编排中,同时体现着教育内容的纵向偏重性与横向偏重性。所以,教育者必然需要遵循偏重性规律,在教育实践中采用有所侧重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小学阶段采用具象化、表象化的教育模式,结合故事教育、视频教育等符合教育对象认知规律的方式,通过引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而到了中学阶段,则需要使用相对系统性的知识灌输模式,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兼顾教育对象的知识体系建立与学习热情培养。大学阶段则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系统性与偏重性规律,教育者应当主要采取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理性教育模式,着重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澄清工作,引导教育对象建立唯物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他们构建科学的思想观点体系。此外,在职业教育中,教育者在落实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要求的同时,还要偏重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总而言之,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系统建设中,不论是在纵向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编排上,还是在横向的各课程内容设计上,抑或是在各个学段的教育方式方法选用上,都应当遵循偏重性规律。
(二)共享性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充分加强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的构建,也就是要推动各学段、各课程共享的工作大格局,所以必然要遵循共享性规律。这种共享首先体现在各学段教育者的培养上。要推動各学段学校高效、高频次地开展集体性的研讨会与备课会,从而促进思政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了解和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总体掌握。要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教学资源、教育方法的共享和学习,通过学习和研讨来总结归纳教育内容,选取贴合于不同教育目标的优秀教育方法。在形成共享性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要充分扩大共同体的共建共享范围,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高效性和针对性。共享性还体现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上,如通过构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传播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同学段或跨学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系统性的信息共享,达成补齐短板、共同进步、精益求精的共赢局面。打造思政教师共同体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内容,而共享性的交流互鉴正是同学段、邻学段、远学段以及全学段思政教师之间重要的结合点,所以,共享性是一体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规律。
简而言之,要在系统中把握偏重,在偏重的基础上将各方面资源加以整合与共享,才能够更好地整体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石浩.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22-01-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20vsz019)
[作者简介]
李一冉(1994—),男,黑龙江黑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探析
本文2022-10-30 05:16:38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5100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