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视野中“组织力”概念的历史嬗变与时代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以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重要任务,这是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出现“组织力”的概念。“组织力”一经提出,就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成为新时代党建话语中的一个重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议题。学者们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和解读,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已有成果大多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对党的领导人讲话及相关文献的阐释解读上,鲜有立足于中共百年组织建设史的经验事实,从概念史视角深入考察“组织力”在党的话语体系中生成与流变的研究成果。因而,以概念史视角,考察中共话语体系中的“组织力”概念的历史语境、变迁演化与理论意涵,有助于透析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组织基因和组织优势,揭示党的百年自身建设史与其所领导的革命建设事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新时代党的话语体系建设提供话语资源和现实启迪。
一、界定与出场:“组织力”概念释义及中共“组织力”话语生成的历史境遇特定概念发轫于历史境遇和语言环境之中,对于概念的分析需要注意语言内外的语境,厘清概念的内涵、多义性的辨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组织力”概念的生成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全过程,与中共的革命任务和自身组织特质密不可分。对“组织力”概念的界说需要回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和组织发动阶级联合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场景之中进行考察。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我答应之后,吴小红这才抹了把眼泪说,谢谢你了。我们知道这样太委屈你。这样吧,一个月给您五百块钱,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说着,吴小红就掏出了几张百元大钞。我说,别,咱先试试吧,看看行不行。吴小红说,也好。临走时,她拿出个手机递到我手上,是那种宽屏的,老人专用的。她手把手教我怎么用,主要是充电和接电话。我还不算太笨,她演示了三遍,我就学会了。
1.中共“组织力”基本内涵界定及其概念史释义
由图2可知,食用盐用量过多,香菇酱咸味较过,且与其他香辛料不相协调;用量过少则咸味过淡,严重影响了风味酱的口味;用量10 g时最佳,感官评分为88分。
总体而言,党在全面执政以后,更新了对组织力的语义理解与内涵设定,“组织力”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词义变迁与逻辑转换,其原初意义与衍生意义也随之变迁、丰富和拓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主要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语境下使用“组织力”,更多地强调强化党的自身组织功能,积极顺应和回应新的执政条件下多元社会形态下对党提出的多样化需求,使党的领导和执政与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之间具备了积极调适和平衡的组织能力供给,使党的基层组织能够有效吸纳和安排多元化的要求和多样化的力量,为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组织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政治权威的核心能力”。
“组织力”是由“组织”直接派生出的一个概念,由于组织对象与受众的不同,对于组织力的理解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力,是组织将自身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体纳入到组织力受众范围之中,是指组织通过调动和团结组织内外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狭义的组织力,是将组织自身既视为主体又视为唯一客体,是指组织系统内部通过整合内部资源、高效动员协作以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能力,即组织动员内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其实质是由组织内部结构要素通过一定方式组合而凝结生成的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回顾百年党史,在党的历史文献中曾多次提及“组织力”,可见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组织力是一个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气息的重要概念。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呈现于特定话语,“概念史试图通过分析语言表述的意义变化,让人领悟过去时代的实际经验与社会形态及其变化的关系”。概念史的语境分析,有效沟通了历史主体的实践运动和思想流变,意味着对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有效认识论因素的揭示。对“组织力”概念内涵的理解需要结合中共革命建设事业和自身组织建设的基本史实进行具体分析,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现实运动与思想流变的有效沟通、对主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双向关照、对历史语境与概念创生的嬗变机理的准确揭示,为科学理解中共党史视野中“组织力”概念的历史语境、丰富内涵及其时代意蕴提供了重要方法支撑。
2.中共“组织力”话语生成的历史境遇
2.“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新时代背景下,“组织力”得以重新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明确的演变过程。2014年1月,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此处提出的“党的力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但着重强调来自“组织”层面的力量,因而已包涵“组织力”的理论意蕴,是组织力的广义表达。2015年9月,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正反典型为镜子,实行组织力量、班子力量、个人力量、群众力量相结合,在查找和解决不严不实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此处明确提出了党的四类具体力量,在概念上相当于广义的“组织力”,这四类力量中就包括“组织力量”。2016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这里侧重于论述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领导人讲话中首次提出“基层组织力”。
为了改变国家颓势,觉悟了的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了封建统治秩序的腐朽,非通过推翻现存统治秩序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以扭转国家颓势。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封建统治秩序得以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是一个民主资源匮乏、组织力量薄弱的近代国家形态。孙中山为了将“一盘散沙”的国家组织起来,创建了国民党,但其自同盟会始就是一个组织松散、纪律松弛、派系林立的弱组织化政党。尽管孙中山在1919—1924年期间“以俄为师”依照“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模式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然而“以俄为师”并未“全盘俄化”,“所表现出来的‘党力’尚不若仅有数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原因何在?仅袭用俄共组织的形式,而未能得其内蕴精髓,组织技巧与意识形态相脱离,当是其主要症结所在”。当时统治中国社会的是拥兵自重、矛盾重重的各派系军阀,中国社会仍未被有效组织起来,依然处于组织无序的状态,无论是北洋军阀时期抑或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社会都缺乏将各个区域、各个阶层联系起来的组织力量。
作为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尤其是吸收了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她的成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组织无序状态。高度重视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其使命是要领导、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战斗,完成党的革命任务,其本身必须是一个严密的有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部队。从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受到欧洲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的影响”。百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领导民众武装斗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或是在新时代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都始终高度重视组织力建设,时常思考如何整合自己的队伍、巩固自己的组织、动员有限的组织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革命力量。因此,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重视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在百年组织建设史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组织力”概念形成了独特的言说方式和变迁图景,展现着中共致力于将中国民众“组织起来”的使命和自觉。
二、多元与阐释:革命时期中共话语体系中“组织力”的历史语境与特定涵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组织力”是一个见诸中共重要文献中的一个高频词汇,集中展现着中共巩固和整顿自身组织体系、组织动员革命力量所作出的探索与努力。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重构其面对的范式情境(paradigm-situation),厘清不同话语及其语境,通过复杂的语境来追踪范式的转换过程,解释某些话语如何成为引发范式转换的政治事件”。具体来说,革命时期,中共主要在以下几个维度运用“组织力”概念。
1.“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组织力
在创建之初,中共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将产业工人组织发动起来,使工人阶级成为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联合力量,并通过联合其他阶级以强大的组织力、战斗力共同对付资产阶级,扩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由此,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建设就成为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个意义上,组织力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对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组织力。该时期,中共对组织力的使用和理解伴随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战略进程的理性认知和前瞻思索。一方面,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政党必须具有强大组织力;另一方面,处于幼年的政党在组织力上表现出不足的现实性,要求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党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组织力,巩固党的内部团结。
在中共二大上,党就已经意识到在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会得到一个“迅速发展”,从而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用他们从封建统治秩序中夺取的政权来压迫无产阶级,“这时他们压迫的程度和无产阶级能够抵抗的程度,乃看无产阶级在民主的战争期间所发挥的组织能力和战斗能力至何程度而定”。在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以后,革命将迈入第二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的组织力是否巩固,则是革命能否继续成功的关键,“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领导联合战线里,工人们不仅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致为小资产阶级的附属物”,同时还要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奋斗,必须要通过共产党和工会将自己组织起来,“时常要记得他们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训练自己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预备与贫农联合组织苏维埃,达到完全解放的目的”。为此,中共领导创建了一批现代工会组织。1922年5月初,由中共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就被认为是“我们工人们组织力扩大的证明”。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组织力”开始频繁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比如“工人组织力与战斗力更加雄厚”,“上海工人奋斗经验的增加和组织力的扩大,已是不小,即阶级意识和自尊心都有长进”等等。随着中共政治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需要在组织上扩大党的覆盖范围,使党的组织力与政治影响力同步提升、“同时生长”。因此,组织力也常常与党的政治影响力被并列提及。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委扩大会议制定的《工会运动问题议决案》指出,“产业无产阶级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力量,必定要和他的组织力同时生长,因此党的最重要的职任,便是继续不断在产业的工人里有规划地创设工会的组织”。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300 l/s全血粘度、100 l/s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升高,血沉下降,且b组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百年党史视野中“组织力”概念的历史嬗变与时代意蕴
本文2022-10-27 16:33:12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3427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