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喜迎二十大感悟这十年乡镇篇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22-10-14浏览:2409下载173次收藏

喜迎二十大感悟这十年乡镇篇

 

01

攻坚克难战五年 农村旧貌换新颜


七月流火,成熟了庄稼,喷香了藤椒,点燃了幸福……午后的阳光在天地间肆意挥洒,车行于xx市xx县xx镇杨柳漕村,如银丝带般蜿蜒的瑞西路将一幅充满生气的乡村振兴画卷渐次铺开。花果相映的牧场,绿油油里透着香;藤椒丰产的基地,香喷喷里晕着光;鸟鸣蝉噪的公园,懒洋洋里纳着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当七月的热忱遇上农人的辛勤,到处是丰收的喜悦,到处是繁荣的景象。小村庄是被汗水渗透的,咸咸的,是被笑声浸润的,甜甜的。如今的杨柳漕村灵秀动人,让人难以想象5年前它的旧貌。

 

旧貌——苦守贫瘠荒山看天吃饭

 

“只能看天吃饭,说不完的辛酸苦辣。”“那个时候恼火哦,深一脚浅一脚的。”“说实话,我们村是很偏远的,原来没得县道,也没得乡道,连出行都很困难,哪敢谈产业和发展。”当问及该村过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一班人感慨万千。

 

穷乡僻壤,是5年前杨柳漕村的真实写照。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吴永福介绍,该村土壤大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低,干旱与涝渍并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老百姓只能看天吃饭。而且村里交通极度不便,人才留不住,村外业主不愿来。长此以往,一批批青年走向城市,一亩亩农田变成荒地,留守人口苦苦守着一片贫瘠和荒凉。吴永福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蝶变——咬开一条出路摆脱贫困

 

要致富先修路。如何破解精壮人口留不住的难题?吴永福等人认为:修路,迫在眉睫。可修路势必要占地,要花钱,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

 

大会说,小会说,朝也说,晚也说……一班人挖空了心思,磨破了嘴皮,团结了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乡贤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而,拟建道路沿线依然有老百姓情愿守着荒地饿肚子也不愿让出土地修路。难道全村修路致富的梦想要因为少数人而破灭?

 

怎么甘心!于是村上花钱邀请修路“赞成户”代表和“反对户”共50余人体验了一次“高铁一日游”,大家亲眼看到了交通便捷的地方生活很富裕,也意识到修路的必要和通路的好处。在高铁站旁召开的现场会上,所有“出游”人员逐一发言,“赞成户”对“反对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群众工作群众做,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最终所有人达成了修路致富的共识。

 

打铁要趁热。为免生变故,道路建设项目采取多点同时作业的方式推进,家家户户投工投劳,仅仅38天,没花一分钱的征地补助(连青苗补助都没花),一条长6.1公里、宽7米,从杨柳漕村到xx县西龙镇高铁站的“瑞西路”毛路全线贯通。

 

“全村动手38天修通一条路”成了当年xx县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从无到大的产业蜕变”

 

村民怎么致富?杨柳漕村的明天如何发展?该村第一书记何勇告诉笔者,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杨柳漕村曾经努力过也风光过,80年代曾是乐山苏稽蚕种场养殖基地,是xx县“千担茧”示范村,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出务工逐步取代了蚕桑生产这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村里产业发展又回到了零起点。

 

瑞西路虽然通了,但没有好的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杨柳漕村在产业发展上不断失败,不断尝试,最终从没有产业走向了产业壮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两次失败的尝试让吴永福等人意识到产业要发展必须有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2016年该村请来专业公司对全村每一个山头,每一片区域进行测土,一班人无数次跑农业、发改、规划等部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最终形成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谋定而后动,一张蓝图干到底。规划成型后,一班人再次号召动员全村老百姓一起干。

 

落实项目扶贫。一是养羊。村里购进十几只公羊,并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3只母羊,如今12户贫困户已经发展成每年出栏肉羊二三十头,获利6万余元的大户。二是种果。给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几十株桃李和晚熟椪柑种苗,非贫困户以7元/株的价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喜迎二十大感悟这十年乡镇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