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政务讲解员培训班讲稿

栏目:指导讲话发布:2022-09-03浏览:2661下载211次收藏

政务讲解员培训班讲稿

康乐县文联三级调研员、县作家协会主席  马晓春

各位领导、讲解员朋友:

大家好!

首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地名普查专家库专家、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马晓春,我在任期间,主编出版了1部《康乐县志》、8部《康乐年鉴》,方志研究论文多次获得全省地方史志优秀论文奖,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10频道《影像方志康乐篇》栏目组的采访介绍,对县情县史具有一定的掌握。非常感谢县委宣传部给我们这次交流的机会,很荣幸能在全县政务讲解员培训中,与大家一起交流康乐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我曾在兰州、陇南等地讲过几堂有关史志方面的课,给政务讲解员课还是第一次,有些诚惶诚恐、班门弄斧的感觉。讲的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或许有人疑惑,政务讲解与县情县史没有太大关系,政务讲解没必要掌握清楚县情县史。那他们的看法就太片面了!我认为,政务讲解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陪领导来当地参观、视察、检查,为领导介绍的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要形象出众,气质优雅,能说会道,会察言观色等等,因为这项工作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而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研究的是区域发展,学科属于历史学,领域是在人文历史。因为领导来参观、视察、检查,媒体采访、报道等,一般最感兴趣的就是了解当地的县情县史、风土人情。记得有一次,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我县采访,向时任县上领导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请谈谈“康乐”二字的历史由来。当时,这位领导就愣住了,赶紧让办公室人员问我。我立即以最简洁的文字发了过去,中央电视台记者很满意,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有一次,县上给上级介绍基本县情,也是第一时间打电话问我,我都送去了最新县情概况。像这样,由于不了解县情县史临时被难住的事例还很多。为此,我认为熟知县情县史是政务讲解的基本功,只有熟知县情县史,一旦遇到这方面的提问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请大家记住“康乐”二字的历史由来最简洁的文字是:“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将王绍渡洮河击败吐蕃修筑康乐城,取康泰安乐之意,这就是康乐二字最早的由来”。

   今天,我主要从康乐县情概述、建置沿革、古战场选介、相关传说四个方面进行简单交流,希望能对大家的讲解工作有所帮助。

一、县情概述。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东邻临洮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南与渭源县、卓尼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含自然保护区),辖5镇10乡,下设4个社区,152个行政村。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30.68万人,乡村人口27.49万人。有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9个民族,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海拔2015.8米,年均气温7.1℃,年降雨量638.5毫米,无霜期174天。有耕地3.99万公顷,草场1.6万公顷,野生中药材300多种。林地1.76万公顷,有松、柏、杨、柳、桦等200多个树种,森林覆盖率达11.57%,曾多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2019年,八松乡纳沟村被国家林草局评定为“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11月,康乐县被省住房和建设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县城”;12月,胭脂湖景区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成果发布暨2020中国文旅和网红经济融合发展峰会上,康乐县被评为“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被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康乐自古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历史上曾有羌、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民族生产生活。古文化遗址众多,分布广泛,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半坡和齐家文化遗址80多处,挖掘出石刀、石斧、骨针、陶罐、瓮等古代文物,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河谷纵横,群峰叠翠,风光秀丽。位于南部的莲花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海拔3578米,集险、秀、美、奇、灵于一体,因形似莲花而驰名。传统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了八方游客。莲花山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获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2020年,白桦林、竹子沟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胭脂湖、草长沟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12.3万人(次)。

康乐距兰州100公里,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有国道2条78.62公里,省道2条、84.9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773.71公里。1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通畅率100%。县域内电网纵横,能源充足,电信、移动、联通网络无缝隙覆盖,各类基础设施完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投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办理环节和流程,“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

康乐是全省肉牛大县,各族群众自古就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观念,养殖基础好,经验丰富,发展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鸣鹿德系西门塔尔牛集约化繁育园区作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康美农庄”等畜产品品牌,成功注册“康乐牛”地理商标,成为甘肃中南部清真牛羊肉生产供应基地,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县”。2020年起,培育形成食用菌、高原夏菜和特色林果三大新兴产业。

2020年,剩余774户3449人顺利脱贫,“两类户”全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脱贫任务全面完成。汪洋主席再次到康乐考察调研,他代表党中央、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表达慰问,并对康乐的工作表示肯定;康乐代表省州顺利通过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中央和省州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同比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亿元,增长6.95%;固定资产投资13.43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4.8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6.1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亿元,下降1.8%;万元gdp能耗降低1.69%。

    二、建置沿革。康乐位于陇西、洮岷、河州的交汇处,唐以前属狄道(今临洮)管辖,唐中期建立过长乐县、安乐县、水池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设康乐寨和当川堡。明时属河州卫,设当川、胭脂、景古里,狄道州设康乐里,岷州设沙马里。清雍正时,沙马里归狄道州,并由狄道西二十铺为河州界,改为当川铺为河州界,以槐山子梁为界,以东河州地归狄道州。中华民国21年(1932年)与临洮析置,设洮西设治局,翌年为康乐设治局。中华民国29年(1940年),建康乐县。1959—1961年并入和政县,1962年恢复康乐县。边家林、椿树、堡洼根、丰台、寺址等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最早的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一)最早设县。康乐县地,先秦羌戎之城,秦汉为陇西郡狄道县所辖。魏晋以后,开始单独置县,但史籍对首次单独置县问题的记载颇多歧异。据《读史方舆纪要》安乐城条载:“唐武德中,分狄道县置安乐县,属兰州”。《贞元十道录》《元和郡县图志》及《新唐书.地理志》等,也有类似记载。由于《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沿革地理学集大的著作,具有公认的权威性,所以人们曾视安乐县为历史上在今康乐境最早设置之县。但据《隋书.地理志》“水池,后魏曰谭川,后周改之”记载,又有人认为北魏蕈川县,是在今康乐境最早设置之县。然而,《魏书.地形志(下)》却载:“洪和郡领县三: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后改:蓝川,真君八年置郡,后改;蕈州,延兴四年置”。据前人考证,“真君四年,为北魏太武帝拓跋太平真君八年,即477年;”“延兴四年”,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延兴四年,即477年。北魏所置以上三县,水池比蓝川早置5年,比蕈川早置32年。这表明置水池县在前,置蓝川县在中,置蕈川县在后。如果将北魏水池县同唐安乐县的置县时间予以比较,就会明显看出,水池县要比安乐县早置170多年。另据考证,历史上在今康乐境再无比北魏水池县置更早的县,而水池县治有设于今县境景古镇“旧城”。这就说明,北魏水池县才正真是在今康乐县境最早设置之县。

   (二)西魏建置沿革。东、西魏分离,今康乐境属西魏辖地,原北魏水池县建置因而不改。北周取代西魏,先改水池县为蕈川县。再改蕈川县为水池县,治原址,隋因之。隋末,全国大乱,薛举乘机据有陇西,形成一方割据势力。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平定薛举之子薛仁景,进而攻占陇西全境,原水池县地划归兰州狄道县统辖。武德中,又从狄道县析置安乐县,仍属兰州。后安乐县废,兰州“州额亦停”,此地又划归狄道县统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别置安乐县,改属临州。肃宗乾元(758—760年)后,改安乐县为长乐县,宝应元(762年),县地临于吐蕃。北宋初,西蕃仍据洮西之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王韶在洮河上建成浮桥,命名“永通桥”,越洮河领番部兵修筑康乐城、刘家川堡。同年五月,神宗皇帝诏名康乐城为“康乐寨”,刘家川堡为当川堡,并钦定由河州路统辖。宋室南渡,金人占据陇右,洮西之地亦为金所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康乐寨为康乐县,属临洮府(1952年胭脂乡马集村金墓砖铭载:金大定十七年【1178年】为临洮府康乐县)。今县名始自此。元朝建立,洮西尽为其有,遂置河州路而康乐县即被废置,其地归河州路统辖。明初,将军冯胜率兵收复洮西,此地又归临洮府。明世宗嘉靖年间,在洮西今康乐县境分置景古、胭脂、党川三里。清朝时期,洮西今康乐县地,为甘肃省兰州府狄道县所辖。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十日,析临洮县始设洮西设治局;二十二年(1933年),洮西设置局改为康乐设置局;二十九年(1940年)十一月六日,康乐设治局改称康乐县;自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十日起,康乐县成为甘肃省所增设的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之县。1949年8月20日,国民党驻县保安团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城,康乐县解放。解放初,沿用康乐县建制,隶属临夏行政督察专员署。1956年11月23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后,康乐县为州所辖地并入和政县。1961年从和政县析置。1962年恢康乐县建制,沿用至今。

   (三)当川县置废。今康乐县北流川乡等地,在宋熙宁六年(1073)以前名为党家川。同年二月,熙河路经略使王韶遣张守约西渡洮河,“略定南山地”,领番部兵修筑刘家川堡;五月,宋神宗颁诏更名“刘家川堡为当川堡,隶属河州”。今流川乡上古村尚存当川堡遗址。北宋亡后,金人占据洮西之地。金熙宗黄统二年(1142年),升当川堡为当川县。元朝建立后,县废。明世宗时,在当地设当川里。自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6日,康乐设治局改称康乐县后(除1958年12月至1961年冬并入和政县外),当川等地为康乐县所辖。

    (四)频繁置废县制之原因。(一)军事与政治斗争。康乐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通往河湟、洮岷的战略要道。在中华民国之前的两千多年中,侵扰与征战,民变与讨伐,兵燹与匪患,在这块土地上从未间断。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人,北逐戎狄,兵至太子山(“太子山”是因西秦太子乞伏炽盘在此屯军而得名)。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人,进入洮河流域。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廷派遣李息、徐自为率兵渡洮与羌人作战,羌退出边寨。永光二年(前42年),各路汉军渡洮大败羌兵,伤亡数千人,残部逃塞外。东汉时,康乐周边的羌人广泛参加长时间的羌人起义。东汉顺帝六年(131年),汉羌在射姑山(今景古镇阿姑山)发生激战,汉军战败。西晋以来,吐谷浑循阴山入河湟。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骏与前后赵争夺河南地,改置武始郡,置武街、石门、候和、强川、甘松5屯护军,与后赵石勒分境相拒。唐太宗时,羌族、吐谷浑、吐蕃据洮西向狄道侵扰。玄宗开元后期到天宝前期,唐王朝对河湟的羌、吐蕃采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的战略,哥舒翰威镇吐蕃,直驱阴山,赢得吐蕃不敢过临洮的安定局面。安史之乱直到北宋王韶大破木征,其间百余年为吐蕃所据。南宋时属金,蒙古灭金后归蒙古汗国。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蒙古族部族首领火落赤自青海经河州犯境,与狄道驻军大战于朱家山,后败退出境。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闯王李自成越露骨山(白石山)进入河州西川,被明军击败,杀出重围,绕道羊沙关(在今临潭县)抵景古城,东渡洮河而去。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米喇印、丁国栋反清东进,狄、河、岷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政务讲解员培训班讲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