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1年政务讲解员培训班讲稿

栏目:指导讲话发布:2022-04-08浏览:2987下载277次收藏

康乐县2021年政务讲解员培训班讲稿

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三级调研员、县作家协会主席  马晓春

各位领导、讲解员朋友:

大家好!

首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地名普查专家库专家、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马晓春,我在任期间,主编了《康乐县志1986——2005》和8部《康乐年鉴》,方志研究论多次获得全省地方史志优秀论文奖,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10频道《影像方志康乐篇》的采访介绍。非常荣幸能在全县政务讲解员培训中,与大家一起交流康乐的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非常感谢县委宣传部给我们这次交流的机会。我曾在兰州、陇南等地讲过几堂有关史志和文学方面的课,像这样的课还是第一次,有些诚惶诚恐、班门弄斧的感觉。讲的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或许有人会问,政务讲解与县情县史有何关系?做好政务讲解,没必要掌握清楚县情县史。那他们的看法就太片面了!我认为,政务讲解工作简单是说就是陪领导来当地参观、视察、检查,为领导介绍的当地的风土人情,要形象出众,气质优雅,能说会道,会察言观色等等,因为这项工作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而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研究的是区域发展,学科属于历史学,领域是在人文历史。因为领导来参观、视察、检查,媒体采访、报道等,一般最感兴趣的就是了解当地历史。记得有一次,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我县采访,向时任县上领导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请谈谈“康乐”二字的历史由来。当时,这位领导就愣住了,赶紧让办公室人员问我。我立即以最简洁的文字发了过去,中央电视台记者很满意。还有一次,县上给上级介绍县情县史,也是第一时间打电话问我,我都及时发送了介绍材料。像这样,在政务工作中被县情县史临时难住,向我咨询的事例还很多。为此,我认为熟知县情县史是政务讲解的基本功,一旦讲解中遇到任何县情县史方面的提问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请大家记住:“康乐”二字的历史由来最简洁的文字是“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将王绍渡洮河击败吐蕃修筑康乐城,取康泰安乐之意,这就是康乐二字最早的由来”。

   今天的我主要从康乐县情概述、建置沿革考述、古战场选介、相关传说四个方面进行交流,希望能对大家的讲解工作有所帮助。

一、县情概述。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东邻临洮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南与渭源县、卓尼县接壤。全县国土面积1083平方公里(含自然保护区),辖5镇10乡,下设4个社区,152个行政村。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30.68万人,乡村人口27.49万人。有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9个民族,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海拔2015.8米,年均气温7.1℃,年降雨量638.5毫米,无霜期174天。有耕地3.99万公顷,草场1.6万公顷,野生中药材300多种。林地1.76万公顷,有松、柏、杨、柳、桦等200多个树种,森林覆盖率达11.57%,曾多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2019年,八松乡纳沟村被国家林草局评定为“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11月,康乐县被省住房和建设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县城”;12月,胭脂湖景区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成果发布暨2020中国文旅和网红经济融合发展峰会上,康乐县被评为“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被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康乐自古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民族生产生活。古文化遗址众多,分布广泛,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半坡和齐家文化遗址80多处,挖掘出石刀、石斧、骨针、陶罐、瓮等古代文物,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点众多境内河谷纵横,群峰叠翠,风光秀丽。位于南部的莲花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海拔3578米,集险、秀、美、奇、灵于一体,因形似莲花而驰名。传统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八方游客。莲花山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绚丽甘肃2013‘十佳’旅游景区”“‘绚丽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100张名片’——十大‘最具影响力甘肃胜境’之一”“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胜地”,获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2020年,白桦林、竹子沟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胭脂湖、草长沟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12.3万人(次)。

康乐距省城兰州100公里,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有国道2条(g248、g310)78.62公里,省道2条(s311、s322)、84.9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773.71公里。1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通畅率100%。县域内电网纵横,能源充足,电信、移动、联通网络无缝隙覆盖,各类基础设施完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投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办理环节和流程,“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深入推进,新建政务大厅投入使用,逐步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

康乐是全省肉牛大县,各族群众自古就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观念,养殖基础好,经验丰富,发展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鸣鹿德系西门塔尔牛集约化繁育园区作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良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应用,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康美农庄”等畜产品品牌,成功注册“康乐牛”地理商标,成为甘肃中南部清真牛羊肉生产供应基地,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县”。2020年,全面推进“六改”工程,组建食用菌和果蔬产业发展机构,培育形成食用菌、高原夏菜和特色林果三大新兴产业。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成功经验荣登全省第七期全域无垃圾红榜榜首。康乐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纳沟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2020年,面对收官交账的历史重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保持攻坚态势,全面扫尾清零攻堡垒,全力巩固拓展提成效,剩余774户3449人顺利脱贫,“两类户”全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脱贫任务全面完成。汪洋主席再次到康乐考察调研,他代表党中央、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表达慰问,并对康乐的工作表示肯定;康乐代表省州顺利通过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中央和省州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1个集体、1人分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同比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亿元,增长6.95%;固定资产投资13.43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4.8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6.1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亿元,下降1.8%;万元gdp能耗降低1.69%。

    二、建置沿革考述。康乐位于陇西、洮岷、河州的交汇处,唐以前属狄道(今临洮)管辖,唐中期建立过长乐县、安乐县、水池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设康乐寨和当川堡。明时属河州卫,设当川、胭脂、景古里,狄道州设康乐里,岷州设沙马里。清雍正时,沙马里归狄道州,并由狄道西二十铺为河州界,改为当川铺为河州界,以槐山子梁为界,以东河州地归狄道州。中华民国21年(1932年)与临洮析置,设洮西设治局,翌年为康乐设治局。中华民国29年(1940年),建康乐县。1959—1961年并入和政县,1962年恢复康乐县。边家林、椿树、堡洼根、丰台、寺址等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最早的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先后生活在这里的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汉、回、东乡等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

   (一)县之最早设置。康乐县地,先秦羌戎之城,秦汉为陇西郡狄道县所辖。魏晋以后,开始单独置县,但史籍对首次单独置县问题的记载颇多歧异。据《读史方舆纪要》安乐城条载:“唐武德中,分狄道县置安乐县,属兰州”。《贞元十道录》《元和郡县图志》及《新唐书.地理志》等,也有类似记载。由于《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沿革地理学集大的著作,具有公认的权威性,所以人们曾视安乐县为历史上在今康乐境最早设置之县。但据《隋书.地理志》“水池,后魏曰谭川,后周改之”记载,又有人认为北魏蕈川县,是在今康乐境最早设置之县。然而,《魏书.地形志(下)》却载:“洪和郡领县三: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后改:蓝川,真君八年置郡,后改;蕈州,延兴四年置”。据前人考证,“真君四年,为北魏太武帝拓跋太平真君八年,即477年;”“延兴四年”,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延兴四年,即477年。北魏所置以上三县,水池比蓝川早置5年,比蕈川早置32年。这表明置水池县在前,置蓝川县在中,置蕈川县在后。如果将北魏水池县同唐安乐县的置县时间予以比较,就会明显看出,水池县要比安乐县早置170多年。另据考证,历史上在今康乐境再无比北魏水池县置更早的县,而水池县治有设于今县境景古镇“旧城”。这就说明,北魏水池县才正真是在今康乐县境最早设置之县。

   (二)西魏建置沿革。东、西魏分离,今康乐境属西魏辖地,原北魏水池县建置因而不改。北周取代西魏,先改水池县为蕈川县。再改蕈川县为水池县,治原址,隋因之。隋末,全国大乱,薛举乘机据有陇西,形成一方割据势力。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平定薛举之子薛仁景,进而攻占陇西全境,原水池县地划归兰州狄道县统辖。武德中,又从狄道县析置安乐县,仍属兰州。后安乐县废,兰州“州额亦停”,此地又划归狄道县统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别置安乐县,改属临州。肃宗乾元(758—760年)后,改安乐县为长乐县,宝应元(762年),县地临于吐蕃。北宋初,西蕃仍据洮西之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王韶在洮河上建成浮桥,命名“永通桥”,越洮河领番部兵修筑康乐城、刘家川堡11。同年五月,神宗皇帝诏名康乐城为“康乐寨”,刘家川堡为当川堡,并钦定由河州路统辖。宋室南渡,金人占据陇右,洮西之地亦为金所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康乐寨为康乐县,属临洮府(1952年胭脂乡马集村金墓砖铭载:金大定十七年【1178年】为临洮府康乐县)。今县名始自此。元朝建立,洮西尽为其有,遂置河州路而康乐县即被废置,其地归河州路统辖。明初,将军冯胜率兵收复洮西,此地又归临洮府。明世宗嘉靖年间,在洮西今康乐县境分置景古、胭脂、党川三里。清朝时期,洮西今康乐县地,为甘肃省兰州府狄道县所辖。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十日,析临洮县始设洮西设治局;二十二年(1933年),洮西设置局改为康乐设置局;二十九年(1940年)十一月六日,康乐设治局改称康乐县;自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十日起,康乐县成为甘肃省所增设的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之县。1949年8月20日,国民党驻县保安团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城,康乐县解放。解放初,沿用康乐县建制,隶属临夏行政督察专员署。1956年11月23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后,康乐县为州所辖地并入和政县。1961年从和政县析置。1962年恢康乐县建制,沿用至今20。

   (三)当川县之置废。今康乐县北流川乡等地,在宋熙宁六年(1073)以前名为党家川。同年二月,熙河路经略使王韶遣张守约西渡洮河,“略定南山地”,领番部兵修筑刘家川堡;五月,宋神宗颁诏更名“刘家川堡为当川堡,隶属河州”。今流川乡上古村尚存宗当川堡遗址。北宋亡后,金人占据洮西之地。金熙宗黄统二年(1142年),升当川堡为当川县。元朝建立后,县废。明世宗时,在当地设当川里。自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6日,康乐设治局改称康乐县后(除1958年12月至1961年冬并入和政县外),当川等地为康乐县所辖。

    (四)频繁置废县制之原因。(一)军事与政治斗争。康乐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通往河湟、洮岷的战略要道。在中华民国之前的两千多年中,侵扰与征战,民变与讨伐,兵燹与匪患,在这块土地上从未间断。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人,北逐戎狄,兵至太子山(“太子山”是因西秦太子乞伏炽盘在此屯军而得名)。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人,进入洮河流域。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廷派遣李息、徐自为率兵渡洮与羌人作战,羌退出边寨。永光二年(前42年),各路汉军渡洮大败羌兵,伤亡数千人,残部逃塞外。东汉时,康乐周边的羌人广泛参加长时间的羌人起义。东汉顺帝六年(131年),汉羌在射姑山(今景古镇阿姑山)发生激战,汉军战败21。西晋以来,吐谷浑循阴山入河湟。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骏与前后赵争夺河南地,改置武始郡,置武街、石门、候和、强川、甘松5屯护军,与后赵石勒分境相拒。唐太宗时,羌族、吐谷浑、吐蕃据洮西向狄道侵扰。玄宗开元后期到天宝前期,唐王朝对河湟的羌、吐蕃采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的战略,哥舒翰威镇吐蕃,直驱阴山,赢得吐蕃不敢过临洮的安定局面22。安史之乱直到北宋王韶大破木征,其间百余年为吐蕃所据。南宋时属金,蒙古灭金后归蒙古汗国。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蒙古族部族首领火落赤自青海经河州犯境,与狄道驻军大战于朱家山,后败退出境23。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闯王李自成越露骨山(白石山)进入河州西川,被明军击败,杀出重围,绕道羊沙关(在今临潭县)抵景古城,东渡洮河而去。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米喇印、丁国栋反清东进,狄、河、岷回民响应。岳振邦散家资招收义勇,大破回首米喇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十二师长征途经景古、五户、莲麓休整,帮助组建抗日义勇军,打退了马步芳军队的多次袭击,取得保卫景古城的胜利。同时,建立景古区、地寺坪、斜角滩、缐家滩、景古、丁家滩6个区和乡苏维埃政府24。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政府苛征暴敛,激起回、汉、藏、东乡族十多万人的联合起义,康乐回族农民马福善、马继祖父子率众响应。6月,起义军在朱家山血战失败。1949年8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军康乐,建立康乐县人民政府,旧政权的军政机构土崩瓦解。

   (二)中原王朝的兴替。历史上康乐县是“洮西之地”的一部分,位于狄道县西南、莲花山以北、白石山东北,正好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为一高原丘陵区,故又称“南山地”。这里居地偏僻,地域狭小,人口稀少,在古代单独置县的必要性不甚大,因而,有时隶属洪河郡,有时隶属枹罕郡,有时又隶属兰州或临州。作为县,有时为水池、蕈川、安乐、长乐等县独置,有时又并入狄道、和政诸县。

    这里森林茂密,土壤肥沃,雨量适中,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历史时期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自战国以来,此地逐渐变成了农、牧民族居地的交界地带,农牧经济区的过度地带,中原华夏与汉文化同西北羌戎与藏文化的接触、交流地带。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少数民族政权相互之间频繁武力争夺的重要地之一。显然,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兴替,明显影响了这一地区行政管辖的多次更迭和县置的频繁置废。

三、古战场选介。

   康乐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通往河湟、洮岷的战略要道。中华民国前一千多年,侵扰与征战,民变与讨伐,兵燹与匪患,在这块土地上从未间断。现选介如下:

    (一)射姑山之战。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夏,且冻、傅难两部羌人首先发难,一鼓作气攻下金城。接着与西塞、湟中诸部羌人联合,大规模地进攻三辅,攻杀郡县长吏。永和六年(141年)初,汉朝派遣马贤率领五六千骑兵前去镇压,马贤与且冻羌战于射姑山(今康乐县阿姑山)结果汉军败北,死伤无数,马贤与两个儿子全都战死。顺帝赐布3000匹,谷千斛,并封马贤之孙马光为舞阳亭,租入百万,遣侍御史督录,征西营兵,存恤死亡。此后陇右诸地常遭西羌侵扰袭掠,朝庭时而出兵镇压,时而利诱招抚,先后持续五六十年。

(二)姜维洮西之战。蜀汉后帝延熙十年(247年),蜀将姜维统军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将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延熹十七年(254年)姜维乘魏司马昭初握重权,不敢离洛阳之机,主张出兵伐魏。魏降将夏侯霸献计,可将轻骑先出枹罕。若得洮西、南安则诸郡可定。于是姜维引兵5万,向枹罕进发。兵至洮水,魏军守边军士报知雍州刺史王径、征西将军陈泰。王径先起步兵7万来迎。姜维指挥部将张翼、夏侯霸分头包抄,自引大军背洮水列阵。魏军赶到后,蜀军背水作战,勇猛异常,魏兵不敌溃败。张翼、夏候霸抄魏军后路,分两路掩杀,将魏兵围困,姜维率众杀入魏军之中,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伤大半,逼入洮水中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王径引败兵百余骑逃入狄道城中紧闭城门坚守。姜维欲速取狄道城,将城团团围困,令兵八面攻之,连攻数日不下。此时魏征西将军陈泰、兖州刺史邓艾随后赶来解狄道之危,魏兵依邓艾之计在狄道东南山谷中布疑兵,姜维中计,弃狄道退守汉中。洮西之战,姜维有功,后主刘禅降诏封姜维为大将军。

(三)韶统军西进。宋熙宁五年十月,宋将王韶以熙州为经营洮西的根本,筑南关(今店子街)、北关(今八里铺)二堡,并沿洮河东岸向北进筑结河堡(即今辛甸)、临洮堡(今巴下)。在熙州城西洮河上建造浮,赐名永通桥,成为通往洮西的要津(此桥历代不断维修,明代维修时改永宁桥。浮桥以木船12只为浮梁,上铺木板,以铁索系于两岸桥墩,1976年时方拆除)。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筑康乐寨(今康乐县城东),刘川堡(后改名当川堡,今流川乡,旧址尚存),以通饷道。八月,王韶命部将景思立、苗援屯兵香子城(今和政县城),自领兵穿越山高林密,道路狭隘的露骨山(即康乐境内白石山)。王韶从冶力关进入洮州界,降木征弟巴珍觉、断木征后援,然后回军攻取河州,木征遁走。

(四)火落赤朱家山之战。火落赤,河套酋,隋俺答西据青海,旋侵掠番族。协番族入寇河州、洮州、数次大败明军。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七月,火落赤屯营康乐朱家山。二十七日,明总兵刘承嗣、参将邓奉、游击孟良臣、郭有光等,调靖、固、延、宁四处兵马与火落赤大战于朱家山。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雾笼罩,明军败北,死官兵500余人。游击刘子都、把总何天衢、指挥李如玉、千总魏成雄俱战死。承嗣被追之甚急,幸被游击李孝臣力救得免。火军胜而骄,众无纪律,终被明军于八月初二逐出麻山关。在五户滩建忠义祠,致祭阵亡将士。

(五)李自成迂回景古。景古城古为军事要隘,北魏置水池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率义军突入陇南阶州地(今武都、文县地),休整后率部日夜兼程直取岷州(岷县),经洮州(今临潭县)出边塞番地(今甘南自治州)。民众响应,协助义军追击官兵。明将曹变蛟建功急切,身不离甲二十七夜,穷追义军不舍。因番地缺粮,李自成断然率妇孺翻越大雪山(即太子山),从老鸦关突入河州西川。不料,明将洪承畴早一日到达,布防重兵,以逸待劳,李自成进西川陷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复突围出塞,出洋沙关,经景古城乘雾抢渡洮河向东而去。

    四、传说选介。

    (一)马莲绳拦路对歌。“马莲绳,拦路呢,拦路有啥缘故呢,拦不住吗拦住呢?”在莲花山花儿会期间,人们用马莲绳拦路对歌,别具风采,绕有情趣。

相传,龙王的三个女儿,因私奔民间对歌,触犯律条,被压在黑甸峡反思悔过。三女性格倔犟,次年6月初,她向看管的夜叉求情道:“你放我们花儿会上浪一趟,心里宽敞亮堂堂。”夜叉被她的痴情感动,允许去三天时间,到时候一定要回来。三女混入浪山的人群,边走边唱:“杆一根,两根杆,阴间欢吗阳间欢,阴间没有莲花山。”她们遇见一位英俊的青年用歌逗她。她一时春情萌动,拿彩扇半遮脸面立即酬和:“菊花碗,玛瑙盘,琵笆还要好家弹,咱们莲花山上浪一转,拴住日头唱三天。”歌来情往,互相敬慕,结为歌伴,游山欢歌。三女还解下腰带,二人扯住拦路对歌,人们觉得新奇别致,也纷纷效仿。三女在莲花山上唱了三天三夜:“声嗓好像百灵鸟,答得妙来问得巧。”大家推崇三女为歌仙,披红挂彩,闹红了莲花山。老龙王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命鳖蟹二将速去捉拿。在人潮歌海中好不容易找见了三女,她们正在对歌高唱,一见家将吓得脸色突变。歌手们问:“出啥事了?”“哦”!她们长叹一声:“大祸临头!”接着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大伙同情怜悯,但爱莫能助。三女凄楚含泪地唱道:“指甲连肉离不开,强离扯者血出来,不信你问祝英台”。那青年给三女壮胆:“杀是杀,剁是剁,杀是没犯剁的法,头割过是碗大的疤。”他们携手朝黑甸峡走去,三女的泪水一点一滴落在路上,渗进土里。来到洮河岸边,突然狂风大作,河水暴涨,河里伸出簸萁大的一只龙爪,将三女拉进洮河,人们悲痛万分。后来人们发现,大路上凡是三女滴过泪的地方,都长出一墩马莲,开着小兰花,叶子细长柔韧,车碾马踏也踩不坏,顽强的生长着。大家说,马莲是三女的腰带,三女喜欢用它拦路对歌。于是,乡亲们把马莲拧成绳绳拦路。就这样,马莲绳作为感情的纽带世代相传:“马莲绳像彩带,咱们两家把歌赛,唱上去对上来,活像莲花并蒂开”。

   (二)海甸峡的传说。原名叫黑甸峡,因此处峡谷之水一片墨绿而得名。相传海甸峡里有一个巨大的水怪,不服洮河龙王管制,兴风作浪,祸害附近百姓,护佑一方水土的洮河龙王见恶怪在它的辖域之内作乱,残害生灵,便施法降此妖魔,龙王吐出了它的龙涎,染墨了洮河流水,溅黑了两岸山壁,恶怪被黑色的龙涎所淹,晕头转向,逃至峡谷最窄处时,因身躯巨大,难以穿峡,被困在此,龙王乘此良机,便搬起一块巨石,将水怪沉沉的压在海甸峡谷最逼窄的地方,永无翻身之日,从此,恶怪便永久的压在了海甸峡最深处,海甸峡两岸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民安居乐业。如今镇压水怪的巨石在峡谷中间昂首矗立,被龙涎浸透的两岸山壁,渐渐变黑,久而久之形成了海甸峡两岸的煤山。海甸峡两岸富含煤矿,从明朝时期,就被当地藏民盘踞开采,汉民迫于威势,无法得利,嘉靖时,狄道(今临洮)典史杨继盛,请命蕃地疏通,让附近藏汉群众俱得煤利,并写《开煤山记》镌刻于海甸峡岸边绝壁之上,如今摩崖石刻犹存,记录着“狄道杨父”的累累功绩。 

   (三)虎狼关的传说 在康乐县城东部7公里山脉逶迤汇合处有座险峻的关隘,名曰虎狼关。北面山形活像蹲着一只猛虎,瞠目雄视;南面山势酷似趴着一只恶狼,贪婪注目。这里扼临洮、康乐两县之咽喉,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常争之地。

  相传,远古年间胭脂川盛产胭脂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名扬天下。一天从远方来了两位道者,一老一少,口称云游天下、替天行道、普度众生。谁料,貌正意恶,登莲花山玉皇阁将宝珠盗去。喜闻药水峡还有一宝瓶,遂起歹心,决意暇掠。宝瓶原本是王母娘娘为蟠桃大会装琼浆之器,因有一砂眼渗漏,被扔出南天门外飘落在此,镶嵌在岩石里,玉渗滴,醇香醉人。老道欣喜若狂、叩首作揖。善哉!善哉!得宝心切,二人使尽平生之力,左右折腾岿然不动。老道发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拔剑砍去,只见金光一闪,宝瓶裂缝。明知惹祸,逃之夭夭。从此,胭脂三川万亩枯萎,四季颠倒,六月降雪,三九响雷,药水断流,民怨沸腾。  

    来年六月初,王母闲暇无事,带着七仙女降临莲花山采青。一落地,但见山色无光,庶民面容憔悴,凡间怨声载道。大家将两位妖道盗宝砍瓶之事禀告了圣母。圣母一听,怒火陡升,赦令两位天将,搜遍五洲四海,务将野道缉拿归案。不到两个时辰,从南普陀山找见捉来。老道捧宝珠,诚惶诚恐、叩头求饶。圣母接过宝珠,命仙女装在玉皇阁顶,重放光彩。驾祥云复临岩石嶙峋的药水峡,圣母见宝瓶遭劫、睹物念旧、一阵心酸,接过老道宝剑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剑伤须得用剑治。”说罢,将宝剑戳入宝瓶,吹口气,宝瓶还原,金光灿烂,药水涓流,胭脂三川百鸟欢唱,气象万千,百姓焚香叩头,载歌载舞,感谢圣母回天之功。两位野道面面相觑,圣母手持杨柳枝,将野道赶到关口,厉声说:“这是胭脂三川的门户,为了使这块世外桃园清静无扰,赦令你们俩日夜守护,尽职尽责,立功赎罪。”

   道人俯首听命,喏喏连声。此时圣母犯难,守关绵绵无期,人老寿终有谁接替。闭目冥思,猛然灵机一动,好,虎狼不吃人威名在外。于是,指使老道挖一洞居北山,小道挖一洞居南山。夜间,只见圣母施展法力,左手指老道洞口,喝令:“不要狗,不要狼,专要一只猛虎顿山岗。”右手指小道洞口,喝令:“不要羊,不要狗,专要一只恶狼守山口。”咒毕,狂风咆哮,飞沙走石,呼啸狼吼,地动山摇。天明时风和日丽,万象更新,山河换貌。南北山势变成一对虎狼,雄踞关口,虎狼关由此而得名。

  (四)竹子沟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按司春之神东方青帝的约定,竹子应尊守青帝之意,一生只能开一次花,开花之时也就是它的死亡之期。有一年秋,东方青帝受司秋之神西方白帝之邀,西游赴会,行至竹子沟上空,时值深秋,见作为“花之四君子”的竹子竟然不守约定,违背青帝旨意,私自开花,青帝大怒,怨其失信,有辱君子之风,便挥手一指,一道黑光乍现,竹林顿时枯萎,从此竹子沟便没有了竹子。其实,当时,竹子看到金秋时节,此方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万姓胪欢,共庆丰收,忍不住心中喜悦,顿时心花怒放,异常兴奋,就破例在这百花凋谢的金秋时节欣然开花,谁知无端遭此横祸,永远的枯萎在这块幽美的山谷之中了。从此,那片美丽的竹林便消失殆尽,如今,再也看不到那片与民同欢的竹林了,纵然没有了竹子,乡民感念竹子名节,依然亲切的称为竹子沟。

   (五)草长沟的传说。这里是吐蕃沙马族苏土司的领地(今苏集镇鱼咀山有苏土司衙门),苏土司在明朝归顺朝廷,赐姓苏姓。定期向朝廷贡马,被称为“中马番族”。其领地内水草丰茂,牛羊肥壮,良马健硕,这里的番汉人们世代以畜牧为业,虔诚敬神,过得其乐融融。有一年天降大旱,百草枯槁,溪水干涸。牛马无水草之食,人民无家业以赖,贡马羸弱,苏土司恐朝廷降罪;六畜不蕃,属民无生存之计,万般无奈之下,苏土司带领蕃汉属民向护佑一方的太子山神阿尼念卿祈祷、许愿,在许愿树下,煨起桑烟,虔诚跪拜,诚心感化太子山神,太子山神为怜念众生,遂派自己的“六位神女”前来解困,赐与神女太子山千年灵草一枝,神女来到此地,看到惨不忍睹的大地,遂在山间插上灵草,经过一夜,满山遍野便神奇长出了长长的绿草,山谷之间流出了清清的溪水。从此牛羊赖长草而茁壮成长,贡马食长草而膘肥身健,苏土司因之备受朝廷赞赏,蕃汉人民赖六畜而家业蒸蒸日上,生活一派祥和。人民为感念灵草救荒、长草救命之恩,遂以长长的碧草命名,亲切的称作“草长沟”。

  (六)药水峡的传说。药水峡相传唐朝年间,当地群众患上了一种让人肚子痛、腿子痛的传染病,乡亲们到处求医问药,谁也治不了这种怪病,并且还传得十分厉害,患者十之八九命丧黄泉……药王孙思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路风雨兼程赶往此地。因为病人太多,他便在山上起锅熬药,人们喝了之后,病痛便痊愈了。在那年农历五月十五这天,药王正在山坡上煮熬中药,眼看中药就要熬成了,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煮满中药汤的大锅和药王的药葫芦刮进了山坡下的一眼泉水中,药全倒完了。正好这时有一个农民脚背挖破了,鲜血直流,药王就让他把受伤的脚伸入泉水中,一会儿伤口既不痛了又不淌血了。后来人们争相取喝这泉水,都觉得有强身健体,医治痛疼的奇效。所以,人们把倒入中草药汤的那眼泉水,起名为药水泉,把这个峡谷取名为药水峡。

(七)的传说蜂窝寺。在康乐县城西南20公里的鸣鹿乡上洼地庄上头,一片茂密的森林中,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蜂窝寺,相传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3年),原名大佛寺,从最初的大佛寺更名到现在的蜂窝寺,在父老乡亲之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下美丽的传说:

    1、御酒灭寺火。相传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半夜里总是听见在寝宫门外有鬼魂喊冤,要他拿命来偿还,吓得他魂不附体,寝食难安。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李世民决定邀请全国各大高僧前来京城,召开祈福诵经大法会,时任康乐县鸣鹿乡大佛寺(后改为蜂窝寺)主持的高僧慧乘禅师,自然也在其中。

经过各位高僧夜以继日的祈福诵经,待到大法会结束时,唐太宗到夜里,再也没有听见寝宫外面,冤魂野鬼们鬼哭狼嚎地叫喊声,夜夜睡得十分香甜,为此龙颜大悦,特意摆下盛宴,宴请各位高僧,并且给每位禅师敬上两杯御酒。其他高僧们接到皇上亲自敬上的两杯御酒后,毕恭毕敬地一饮而尽,可是当敬到大佛寺主持僧慧乘禅师时,却见他不但不千恩万谢,反而神色慌张地将两杯御酒,用力地向西南方的半空中泼洒而去,这一下使得在场的每一位长老、禅师、都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当面泼洒御酒这是欺君之罪,本当该诛。

本来想名利双收的唐太宗,却被这一欺君罔上之举,气得龙颜大怒,一声令下,御林军早已将慧乘五花大绑,推出午门,准备斩首,监斩官问他:“为什么要把皇上赏赐的御酒当面泼洒,对皇上造成大不敬?”这时却听见慧乘神情自若地说:“刚才当贫僧正要品饮圣上敬上的御酒时,发现我大佛寺遭了火灾,风大火猛,老衲来不及向圣上禀报,就借用御酒的威力扑灭了大火,还请圣上刀下开恩,派人调查清楚以后,再杀不迟﹍ ﹍”

“大佛寺距离京城长安有好几千里远,你怎么能够知道呢?你是不是又在欺君犯上,造谣惑众?”众人都根本不相信他的话。

“我大佛寺地处临洮藏汉两界,多年来民族纷争,时有矛盾,刚,刚才是一伙不满我大唐,并且与我寺有冤仇的一些流寇,入寺园抢劫财粮,还放火行凶,圣上若不相信,可派钦差去查对,如有闪失,以死谢罪﹍ ﹍”

众位大臣都半信办疑,唐太宗就令钦差大臣,快马加鞭地连夜去临洮查看,刚一走到临洮城里,就听见大小官员、男女老少都正在争相传说着,在寺院遭火灾的那一天,正当风急火猛人人无法施救的时候,突然从京城方面飞来了两大团乌云,下起了两阵子大过雨,一阵比一阵雨点子密集,把大火给彻底浇灭了,令人奇怪的是大雨中还带有浓香的御酒味儿,就连山路上牛蹄窝窝中的积水都有御酒的味道。钦差大臣又驱马来到了大佛寺上,看见寺里的僧人们都正在忙着修补被大火烧毁的房屋,他们说的失火原因和看押在京城的慧乘禅师说的一模一样,大小官员们还能够闻到寺院内外的瓦楞上、墙角里、淤泥中,处处都散发着浓烈的御酒味儿。

唐太宗李世民仔细地听取了钦差大臣的如实汇报之后,龙颜变悦,认为大佛寺的慧乘禅师,乃是当朝修禅成佛的佛爷在世,特意下旨请上金銮殿,敕封为护国禅师,并担任唐僧梵文译汉语的译经会笔授,后来因年事已高,特谕归寺,唐太宗也因此把寺的寺名,由“大佛寺”改称为“大圣寿宝积寺”,并且敕谕特建“讲经堂”和“比丘讲习法园”,特颁旨嘉奖,御赐金佛一尊。(皆在后世失传)

   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五月初一,朱棣又改名为“正觉寺”,颁皇敕,赐金佛。(皇敕尚在,金佛遗失)

   2、蜂窝救难民。明末清初的一个春天,天下大乱,汉藏矛盾日益恶化,为了争夺地盘、粮草、兵马,战火四起,而且时常有土匪出没,残害百姓,为了逃难活命,当时在八松、苏集、鸣鹿等乡村的难民们,都纷纷逃往正觉寺,因为人多粮食少,大家的生活非常艰难,况且快要有饿死人的危险。

春末夏初的一天早上,正当大家为吃饭问题而犯愁时,忽然听见从西南方向传来一阵阵巨大的嗡嗡声,随后到寺院里飞进来像车轮大的一团麻子蜂,它们绕着大殿转了几圈以后,最后在大殿背后的飞檐下落了下来,开始做窝,蜂窝越做越大,全像一个倒扣着的大石窝,没过多久,蜂窝里的蜂蜜就像是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滴涟涟地流了下来,黑底白天,接连不断,乡亲们都赶快拿上碗碟去接,难民们只要多少喝上一些麻蜂蜜,马上就会感受到不饿不乏了。“蜂窝救难民”的消息,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寺院前山后岭的山山洼洼,沟沟恰恰卡卡,随着难民们慕名而来的人数的增多,麻子蜂们也越来越多,大殿后边的麻蜂窝也越来越大,最后像一个大磨扇一样,蜂窝里的麻蜂蜜也像一股小泉水一样,不分昼夜滴沥沥地往下淌﹍ ﹍

夏去秋来,躲过战乱灾难的乡亲们,认为是香巴佛爷大发慈悲救了众人,在那么大、那么长的苦难中,竟然没有一个难民被饿坏在寺院里,所以大家为了感激香巴爷的佛恩,捐资精装佛像,整修寺院,也为了报答麻子蜂们救难民的大恩情,并且于顺治九年(1652年)上奏万民折,恳请临洮府奏请皇上,消息传到京城,清朝的顺治皇帝(1644-1661年在位)闻讯后,龙心大悦,认为是天降祥瑞,福佑天朝,特意颁旨把“正觉寺”的寺名改为“蜂窝寺”, 并且为该寺颁赐印印、银册、“香巴佛”鎏金铜像一尊(佛像高一尺八寸,重38斤。现在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作为镇寺之宝,还赐赠大清重刻《三藏圣教目录》,共7422卷,史称“龙藏”。

又因为该寺是在临洮府和临洮县的西面(西乡),因此上就叫做“西蜂窝寺”,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梦,何以缠绕山水康乐?因为有绿;魂,何以留在花儿故乡?因为有情。水青狂,山绿诡。衣袂飘飘处,心事如莲开。最后,我用我的一首诗歌结束今天的交流:唐蕃古道,狄道城下;绿色碧波,映衬着貂蝉赤兔的神话;胭脂三川,锦绣如画,产业富县,呈现着康泰安乐的丽华。红色火种,景古播洒,非遗传承,莲花山花儿唱醉了天下;胭脂湖畔,高楼大厦,乡村振兴,尽显着小康社会的繁华;虎狼锁钺,草长沟岔,边家彩陶,承载着璀璨悠久文化;牛肥药香,美食不暇,醉美乡村,盛开着民族团结之花;大美康乐啊,你创造神奇,有多少如歌往事,已经载入史话。大美康乐啊,你蓝图如画,你和我携手追梦,向着明天出发。(康乐县马晓春)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1年政务讲解员培训班讲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