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上半年,市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苗丰同志带领下,在发改、自然规划、生态环保、能源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赴榆阳、神木、府谷和神东集团等地就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市,为全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之一。
(一)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存量、优化增量,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供应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生产原煤4.64亿吨、原油1054万吨、天然气176亿立方米,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2.39%、5.52%、10.16%,全省总产量的73.19%、29.76%、37.27%,较2015年分别增长28.6%、-11.1%、16.9%,2020年1-3月生产原煤10316.39万吨,原油259.49万吨,天然气53.66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7.3%。截止2019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3071.4万千瓦,其中火电2171.6万千瓦、风电396万千瓦、光伏发电502万千瓦、水电1.8万千瓦。
(二)重大项目推进成果丰硕。一是启动“一区三基地”建设。携手中国科学院创建xx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共建多能融合大型集成示范基地、科研创新基地、科教融合基地,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一区三基地”已全面启动。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四个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9个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极大地改善了交通、通信、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正在改写初级能源主宰城市命运的历史。二是铝下游产业迈出坚实步伐。金鸡滩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5000亩铝下游产业园,一期850亩已完成场平工程,成功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4个10万吨级铝下游加工和2个智能制造项目,着力打造千亿级铝镁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构建基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是全力推进生态宜居村镇建设。各相关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搬迁等结合,制定本地区矿区塌陷搬迁补偿办法,同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多规合一”和“增减挂钩”等政策,形成合力,切实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效。如xx煤业有限公司杭来湾煤矿利用采煤塌陷区修复后的土地开发成蔬菜大棚基地、原中能煤矿在榆阳区黄土梁和昌汗界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5000亩井灌工程已建成投用、方家畔煤矿露采区6700亩高标准农田已实现综合利用、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拉沟煤矿在治理恢复的采煤塌陷区的基础上建设矿山生态公园,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积极探索采空塌陷区治理路子。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如榆阳区结合采空塌陷区土地闲置和光伏产业发展需利用规模土地的特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入光伏产业,榆树湾矿井塌陷区占地2000亩、杭来湾矿井塌陷区占地4000多亩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
(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推动能源领域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电改取得重大突破,促成省国网公司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榆神、神木“飞地经济”2个330千伏增量配电网取得批复,首开国内电改先河,靖边增量配电试点获批,全市电力直接交易量突破百亿度。促成省上出台推动煤炭资源转化意见,形成转化项目及配套煤矿清单,启动富余“转化煤”回收工作。煤炭资源税税率由6%提高到9%。设立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推动市场化运行,落地2支子基金、4个直投项目。组建xx能源化工交易中心,推动煤炭、兰炭、甲醇、金属镁等能源化工产品上线交易。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高度富集与生态极其脆弱并存,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一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多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强度的加大,引发地表沉陷、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植被和农田破坏、地面滑坡、崩塌等问题,2014年以来xx累计发生塌陷型地震159次,已形成523平方公里塌陷区。同时,资源开发改变或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均衡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系统失衡和地表河水流量减少,部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矿井废污水直排地面,造成地下水或土壤污染。根据预测,在不采取进一步严控措施的情形下,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污染控制水平,到2025年,so2、nox、vocs、pm10和pm2.5的年排放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6.6万吨、17.2万吨、14.6万吨、14.2万吨和6.4万吨,比2017年分别增加2.5万吨、4.1万吨、1.5万吨、0.8万吨和0.4万吨,全市空气质量将持续恶化。2019年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367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超出“十三五”年度控制目标200万吨标准煤。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油气采矿权人暂未按照《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实施办法》(陕国土资发〔2018〕92号)要求,建立基金账户,提取基金;油气开采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工作滞后。
(二)重开发轻治理,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依然存在。能源开发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国家集体个人一哄而上的掠夺式的开采,到粗放式的滥采滥挖,经过关小并大逐步整合为现在规模化的现代化生产技术,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开采水平。然而开采后带来的植被破坏,地下水减少,污染的排放,地表塌陷等环境的持续恶化,我们却常年致力于开采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忽视了对环境保护上的投资与治理,就我们现在的治理技术、治理程度、治理效果,无论是从人力、财力的投入还是重视程度远远不能与先进的开采和转化加工技术想媲美。以至于现在都没有制定出一套关于采空区涉及土壤、河流、地下水、植被、地质的污染与破坏的治理标准,监督机制,奖惩措施,责任追究等治理方案。开采和转型技术越先进收入就越丰厚,治理光是花钱而给开发者带不来效益,开发能赚钱治理要花钱,所以会重开发而轻治理。过去有一句话叫发展是硬道理,本着先开发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导致片面的追求发展,政府只讲gdp,讲税收,企业只考虑盈利,为了发展经济为了盈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原本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化,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持续下降,若重视了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诸多挑战,所以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依然严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恢复缺乏主体监督。一是矿山结构不尽合理。部分矿山缺乏合理的开发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手段,粗放经营,采矿技术和装备较落后。中、小型矿山采选的综合利用率较低,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二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缺乏监管。我市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没有形成。全市20%的煤炭采矿权区和50%的探矿权区与生态红线重叠。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排名位次逐年下降,已处于中下游水平。矿产开发企业审批时为自上而下开采,但大部分采厚弃薄,而相关部门对此缺乏监管,没有相应的约束措施,导致采空区塌陷和火烧隐患区面积快速扩张。大柳塔的煤矿服务年限已由设计的108年缩短为37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矿产地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据初步统计,我市现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约3760多平方公里,较严重区1700多平方公里;煤矿矿区总面积4294.65平方公里,已形成采空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已塌陷面积约649平方公里,涉及300余个村庄、4万多人。矿山生态治理恢复严重滞后,旧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新的采空塌陷区、煤层火烧区、油气污染区却在不断扩大。主要涉及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四是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主体缺乏监督。部分矿企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对已塌陷的采空区和火烧隐患区不进行治理,且矿山企业普遍存在“重效益,轻治理”现象,导致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出现“旧账”未还、“新账”又欠,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矿山企业在恢复治理过程中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因为存在土地权属问题,矿区的土地大部分属于村集体和国有林场,实施矿山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面临较大的阻力和政策限制。
(四)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转型升级尚未破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多年来依靠一次能源产业拉动,过度依赖传统资源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我市煤油气开采业占到规上工业产值的58.
关于推进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
本文2022-02-05 16:59:0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939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