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22-01-11浏览:2774下载126次收藏

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5万人。通渭历史悠久,见证了跨越千年的华夏文明。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秦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在通渭境内蔓延88.8公里。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砖雕、脊兽、剪纸等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通渭资源丰富,构筑了魅力独特的陇中风情。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榜罗会议纪念馆、悦心国际书画村2个景区成功晋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西北第一泉”“陇上神泉”的通渭温泉,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通渭风力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通渭风电基地是全省第三个、陇中地区唯一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另外,通渭境内有古寨堡1500余座,俗称“千堡之乡”和“古寨堡的博物馆”;有着定西市面积最大、植被保护最好,全长300公里、占地面积9.7万亩的华家岭林带;有我国西部面积最大最震撼人心的梯田风景;有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南屏山公园、秦嘉徐淑公园等生态旅游公园。通渭区位明显,融入了纵贯东西的经济脉络。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渭逐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310国道、马云公路穿境而过,通定高速、景礼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即将建成投运,特别是2017年宝兰高铁建成通车,使通渭融入兰州、天水“1小时都市圈”和西宁、西安“2小时经济圈”,覆盖2500万消费人群,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通渭人杰地灵,孕育了世代传承的耕读文化。千百年来,厚重的黄土地,不仅孕育了通渭人“耕读、坚韧、进取”的精神品格,也铸就了一张张烫金名片。通渭历史上人才辈出,东汉时期通渭籍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无言诗开创了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开启了通渭历史文化的第一页。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开封知府王瓒等历史文化名人或以清廉为官流芳至今,或以才华横溢驰名学界。据史料记载从明万历到清末360年间,通渭共出进士8人、举人102人、贡生338人、文童秀才数以万计,这些文化名人多以能诗善书著称于世。当代有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和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全县自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先后出博士180余位。

一、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图案奇特秀美的彩陶,充分显示了古代通渭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印证了先祖们为“仰韶”“齐家”文化所做的卓越贡献。通渭境内出土的“双耳尖底彩陶瓶”等文物描绘的“变形鸟纹”“旋涡纹”线条简练、意蕴丰富,显示了通渭古人的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远古文明,为形成浓厚的耕读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书画文化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成熟。

通渭人才辈出,除秦嘉、徐淑、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历代名人之外,在通渭历史上还有过众多外地文人才子来通渭执政、从教,其中擅长书画者不少。清乾隆年间任通渭知县的山东籍冷文炜,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在通渭收藏甚多,至今在民间流传家有“冷”字不算穷的说法,可见其书法影响力之深。七十年代在通渭工作过的著名书画家李巍、王天一、高乃翁等书画名流,长期给通渭书画爱好者讲学授艺,以其高超的书画艺术水平,加快了通渭书画事业的快速发展。通渭近现代的张维垣、党黉、冯益山、张守忠等书画名人,他们都是书画艺术的佼佼者,正是他们的熏陶影响和传授带动,有力促进了通渭书画文化的传承发展,形成了通渭深厚的书画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文艺路线指引下,酷爱书画艺术的通渭人民有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

通渭地处黄土高原,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省定深度贫困县,群众生活相对艰苦,但通渭人始终铭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坚持耕读,诗书传家,孕育了“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名篇《通渭人家》中写到“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精彩地描述了通渭耕读文化;著名作家张贤亮赞誉通渭“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对通渭独特现象的精确概述。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余人,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 2600多人,私人书画收藏量达300万件以上,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通渭书画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探索发展阶段(1982年——1991年)

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严重极大冲击,因当时地方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偏差,在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四旧”运动中,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古字画被烧毁,使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很长的空白期。但因为通渭人太爱书画,很多家庭当时采取各种方法将字画等文物裹于墙体、藏于底下,才免遭洗劫保存至今的,可见通渭人对书画是何等的热衷。从1982年开始,通渭书画文化又开始复苏快速发展。

1982年4月,通渭县成立了书画家协会,同时举办了通渭县城第一次书画摄影展,当时展出作品150余副,其中书画作品100副,通渭书画自文化大革命后再次开始走向探索发展的道路。

1986年2月,通渭县在兰州五泉山“甘肃省美术家画廊”成功举办了通渭书画展,展出展品70余幅,这是通渭书画第一次走出家门,也是第一次在省城单独举办的县级书画展,在甘肃书画界引起强烈反响,从此通渭书画誉满京城。这次展出也是通渭书画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通渭书画事业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并且越走越远。

1987年9月6日,张维垣遗作展览在兰州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伯希在《甘肃日报》撰文《不经苦寒香不浓——张维垣遗作展览后》的文章。10月5号,梁军在《少年文史报》发表了题为《香正浓时人已去—简介简介张维垣先生及其书画》的文章。

张维垣通渭常河镇人(原文树乡)。画家、书法家。生于1922年,194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事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诸先生。1948年毕业,先后任国立杭州女中、建国中学美术教师,天水农干校、农业中学等近十所学校副校长、校长,天水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1983年在天水因车祸英年早逝,享年61岁。张维垣是通渭历史上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走出的高材生,在艺专学习时,因其勤奋好学,才华出众而受到老师的喜爱。张维垣有幸得到了黄宾虹先生的赏识,被称为先生的“左右手”。  

(二)走向成熟阶段(1992年——2005年)

从1992年开始,是通渭书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转折点。1992年12月25日,可以说是通渭县书画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通渭书画走进了首都北京,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甘肃省通渭县农民书画展”。这次进京为期7天的时间,展出作品经中国美术馆艺委会筛选,共展出68位作者的101幅作品(其中书法58幅,国画43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办公室打电话表示祝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专程观看了展览,当时的书画展览活动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艺术报》等16家新闻单位报道了通渭书画的情况和展出情况。

1993年2月16日,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阎海旺来通渭视察工作,在听取通渭农民书画进京展情况后说:“要抓住书画这一优势,继续做好大文章”。

1993年5月,“通渭农民书画研究院”成立。 

1993年12月24日,文化部在吉林长春召开的全国画乡工作会议上,通渭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县志》记载:“古城通渭,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尤以书画见著,名人书画墨迹收藏较多,一直流传着“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书画艺术更是进入千家万户,家家有“文房四宝”,乡乡有书画装裱店,农民在茶余饭后,农闲季节,临贴摹古,挥毫苦练,追求书画艺术成为通渭人的高雅情趣。“通渭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从此以后,通渭书画文化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道路,按照政府主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请进来交流、走出去办展的模式探索发展,十多年间,来通渭采风交流的全国书画文化名家达300多人,留下了大量的墨宝,为通渭书画市场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相关专家调研,通渭是全国书画文化产业最早进入市场化的地区。

1994年,通渭书画院成立。

2004年11月12日,由甘肃省文化厅、定西市委、市政府主办,通渭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甘肃省2004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暨首届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开幕。这次艺术节“以书画为龙头,建设特色文化大县”为主题,主要举办了农民书画展、书画作品展、古代书画作品收藏展、民间艺术作品展、青少年学生书画展、《通渭人家》书法长卷创作展、省内外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摄影作品展、通渭县妇女刺绣针织品展,全面反映了通渭书画艺术指向的风貌。

(三)产业形成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通渭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文旅活县战略”,将书画文化产业正式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通渭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又提出“文旅名县”战略吗,加大培育扶持力度;2016年通渭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实施“文旅名县”战略,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把书画文化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六大特色产业之一。从2011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规模逐年提高,活动逐年通渭书画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书画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特色支柱产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通渭县抢抓省上加快旅游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