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当前形势及其工作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21-11-05浏览:2403下载210次收藏
关于当前形势及其工作  孙传志   关于当前形势及工作我讲三个问题。 一、当前形势 形势异常严峻,事关生死存亡。当前的形势十分严峻,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国家未来,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对待,确保不犯政治性错误。 关于中国的战略判断—-一 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对世界格局变化大趋势的总判断,这个判断的重点不在美国是否衰落,而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重新崛起,中国的重新崛起决定着世界大变局的基调,在全世界各国都在距离美国越来越远的时候,只有中国在快速追赶美国,并会在可以预见的时间点其国内生产总值会超过美国,这种趋势已经形成,无论是美国,还是其它国家,或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阻挡和改变这一趋势,而且这一趋势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是百年之变,千年之变,是世界的中心重回东方、重回中国,这一判断让我们充满自信。

  二是“中国发展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形势日益严峻,地区冲突甚至战争不断,但在核威慑下,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暂时不会爆发,中美俄三个大国之间暂时不会爆发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世界以和平为基调的形势不会改变,基于这一判断,中国的发展规划才会有序实施,中国的军费才没有大幅增长。

  三是中国提出的国际主张和倡议得到拥护

  全球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基于数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和帝国主义国家对全球的野蛮杀戮、掠夺、蹂躏的殖民历史和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严重的战争、粮食、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中国呼吁并倡议和平、绿色、友好、公平发展,全球共享发展红利,合作共赢,这是中国思想、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体现,这一主张将使中国在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在未来重新建立国际秩序和制定国际秩序的规则中,始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具有道义的正当性,看起来虚,实则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而恒久的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先是以战略提出,后改为倡议,实际上是一个无比宏大的战略构想。这一倡议的提出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战略视野,是扭转全球地缘政治重心和全球战略格局的一个宏大构想。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世界的重心将重回亚欧大陆,世界的中心将重回东方,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由东向西延伸,贯穿整个亚欧大陆直到非洲,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将成为亚欧大陆之外的海岛国家,渐渐地被历史所淡化所远离所抛弃,这才是一带一路倡议最重大的历史价值,它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关于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判断

  尽管这些年中美关系冲突不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击从未停止,但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判断并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合作共赢”,如果说有变化,只是从“合作共赢”变成了“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却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有合作有竞争向全面的竞争、对抗、冲突甚至战争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将美国60%以上的军事力量的调整部署到亚太地区,再到特朗普对中国发动全面贸易战和科技战,进而将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现在拜登又搞五眼联盟、民主国家联盟对付中国,其对华政策是基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且是唯一的政治、军事、科技竞争对手”这一基本定位和政治判断,遏制、打压中国已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略,中美关系已经坠入低谷和冰点。在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和行动上,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和判断应该抛弃中美合作共赢理念,强化斗争思想,以斗争求和平,通过斗争赢得战略主动。如果仍然坚持合作共赢不放,中国将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放弃幻想、坚持斗争应该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关于印度。印度始终是中国的敌人。从历史上看,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中印之间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冲突和战争。然而由于英国在离开时埋下了一批地缘政治地雷,又因为当时的印度领导人野心膨胀,要当地区霸主,不断侵占中国领土,以至于中国不得不发动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将印度打回原形。莫迪上台后,野心再起,2017年在洞廊地区侵入中国领土引发两国军事对峙,2020年又在加勒万河谷侵入中国领土再次引发两国边境冲突。

  印度人口多,未来一定会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地理上印度扼守印度洋,经济、军事和科技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始终是中国战略上的敌人。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一定是长期敌人。一是印度是中国唯一没有签订划定陆界协议的国家,印度仍然占领着大片中国领土,而且还想继续蚕食中国领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仍然对中国有领土野心的国家。二是以印度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大国,随着国力的提升,印度的野心也一定会继续膨胀,与中国对抗而不是与中国合作会成为印度的国家战略,是中国西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破坏者。三是印度位于印度洋要冲,特别是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一侧的出口,必将成为中国军事进入印度洋保护中国发展利益的重要障碍。

  始终把印度作为敌人应该成为中国的重要共识,基于这一共识制定对印斗争策略,分裂、遏制、消弱、打击印度是中国必须采取的战略行动。

  关于中国周边的四大战略基点

  美国一直对中国实施岛链战略、c型包围、q型绞杀,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也增加了中国发展的难度。中国要突破美国的包围,必须稳定以下四个战略基点。

  一是东面的朝鲜。美国在日本韩国有大量驻军,日本横须贺是美国唯一海外航母基地,美驻日韩军事基地是美国离中国最近的军事基地,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军事前沿,通过日韩遏制中国是美国永远不会改变的战略。

  朝鲜是中国与美国驻日韩基地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中国与美国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军事前沿,保持并强化与朝鲜的战略关系应该是中国对美斗争的基本战略,朝鲜安全,中国首都和上海、东北就安全,朝鲜失守,中国就会门户大开,安全不保。

  二是北面的俄罗斯。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强调一点,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是长期的,不是权宜之计,即使将来美国衰落了,中国强大了,中俄关系依然重要,中俄没有必要成为敌人,中俄一旦为敌,中国必将受到牵制,日本、印度、其它大国都会趁虚而入,中国必然两面受敌或重新陷入战略困境,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应该成为中国的长期战略。

  三是西面的巴基斯坦-伊朗。因为印度的存在和威胁,巴基斯坦必然靠近中国,依赖中国,这是他们存在的政治基础。正是因为中巴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地缘政治需要,中巴经济走廊才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西向战略通道,随着中国与伊朗之间4000亿美元投资协议的落实,这一战略通道必然延伸到伊朗,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巴基斯坦-伊朗一线将成为中国政治、交通、能源、军事、外交的重点,是中国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

  四是南面的老挝和柬埔寨。就像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对应关系一样,老挝和柬埔寨与越南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对应关系,只要越南继续发展并存有地区野心,老挝和柬埔寨就会继续靠向中国,这也是数十年来中老中柬始终保持良好关系的地缘政治基础。未来随着中老柬铁路的通车,中老柬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成为中国在东盟保持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战略基点,在南海问题上,老挝和柬埔寨就曾给予中国巨大而关键性的支持。

中国最终是要在大湄公河次流域形成一个与中国保持强纽带关系的地缘政治区域,其核心是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四个国家,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形成中巴经济走廊之外的第二条进入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如果完成这一构想,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亚欧大陆的构想将可变成现实。

关于台湾问题

  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而不是外交,但由于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也由于解放台湾涉及中美关系,涉入到国际格局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对台湾问题始终慎之又慎。

  解放台湾至少在四个方面对中国至关重要,是不管多难中国都必须解决的战略难题:一是中国统一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政治夙愿。三是中国冲破美国岛链封锁、走向大洋的必然要求。四是中国四海连为一体、不再分割、不再受日本、越南等国威胁、保持中国海洋及陆上安全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解放台湾问题上是等待时机还是创造时机?等待时机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方式,创造时机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方式。我曾在多篇文章中表达我的观点,那就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围困台湾,通过军事和经济双重钳制台湾,使台湾失去经济和军事对抗能力,如果台湾当局依然顽固地走台独路线,勾结外部势力执意搞台独,就必须当机立断,以武力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现在台湾岛内搞独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正在消失,武力统一台湾应该成为主要选项。解放台湾没有万全之策,解放台湾的时机随时都存在,关键是做出决策的决心和实现统一祖国的意志,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民族的共同期盼。

   关于我国口粮安全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王立彬)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库存持续增加,可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从粮食生产、储备、库存、贸易等情况分析,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将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给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有五个南方稻谷主产省启动托市收购,从一个侧面说明稻谷供求宽松。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籼稻300亿斤左右,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4亿斤。

从库存看,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过70%。我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都够全国人民吃2天。此外,我国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多家,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

 

             

  11月1日晚上7点,商务部在官网发布一则通知,题为《商务部部署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内文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要求“充分利用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网络优势,保障在重要时段和紧急情况下商贸供应网络正常运营”。

看到这条新闻,商务部都让大家储备生活必须用品,为什么?最近台湾事态比较紧张,所以网上出现了非常大的传闻,说让储备物资与这个的事态有关。商务部回应,这次让大家储备物资主要是三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商务部是管物价的,主管国内贸易流通的。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国家也是有巨大的传导作用的。通货膨胀通过各种方式,甭管是能源,甭管是货币,基本都传导进来了。国内的生活物资都有非常明显的上涨。这个月有到菜市场买菜的人都感受到了,全部蔬菜涨价,菠菜已经去到15元一斤了。宝洁集团、联合利华集团等日化公司也宣布涨价的消息,接下来不止菜价飞涨,生活用品也会全线涨价,而且这个涨幅还非常大,因为通货膨胀现在暂时控制不住。未来可能大概率还存在物价的通货膨胀的上涨,所以,发文通知大家备点日常物资。

第二个原因就是天气的原因。整个9月10月天气都不太正常,北方的气温比往年同月份更低,冬天来得太早;并且整个九月份降雨量特别大,雨水泛滥导致蔬菜等日常供应不足。加上能源危机,开车的伙伴都知道,很多加油站都不能满负荷供应石油,都是限量供应的,能源各方面价格都上涨了。由于石油涨价,运输费用也就大大上涨了,很多物资从生产地运输城市,需要花费多高的成本。能源上涨产生的效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未来生活物资的上涨极有可能还会发生的。

第三点原因就是疫情。这次疫情正好赶上10月底11月份,全国已经10多个省份都有爆发了。疫情爆发以后会有很多限制,工人采摘也好,物流工作人员也好,没办法流动上班,物流受阻,供应链也会受到影响。供应链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疫情让很多人不敢出去工作了,不敢出去接触更多人,所以就把这个流通量就降低了。所以,围绕疫情这种情况,也让物价有可能上涨。

所以,基于通胀、天气,还有这个疫情的情况,总体上商务部建议全国各个家庭稍微多备几天的物资是核心原因。

网上那种关于台湾的传言,不是核心的原因,也跟这个储备物资应该没有直接关系。这里正式给大家讲一下,希望大家明白。

 二、我们的态度:三不—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现代,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更有一些造谣者利用广大居民对生活、食品、医疗等方面的关注,疯传各种相关谣言。 

作为网络时代的合格网民,我们不仅要做到擦亮自己的双眼,不被谣言所蒙蔽,更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党员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它的浏览对象是不特定人或者特定多数人,具有相当的公开性。所以,党员干部更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鉴别力,不传谣、不信谣,自觉抵制谣言。在谣言面前,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念、严格自律。

    三、关于工作

1,充实了力量冲刺全年任务

要高度重视、提高警惕,把当前疫情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更复杂一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侥幸心理(我发了几个官方信息),社区科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向这些地方倾斜,所好,我们在关键节点,充实了力量,大家务必齐心协力,抓牢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2,稳定的基础坚持传承发展(略)

3,明确的目标全面查漏补缺(略)

总之,谣言很可怕,疫情很可怕,工作很棘手。但是,我们务必打起精神,鼓劲加油。院党政班子力求尽最大努力,为大家谋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开心生活!

2021年11月5日

 

关于当前形势及其工作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