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刺梨种植管理技术
浅谈刺梨种植管理技术
(马关县大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钱万春 2021年6月)
摘要:刺梨是马关县新引进的产业,针对当地缺乏种植剌梨经验、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本文从刺梨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和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总结了刺梨丰产栽培技术,并对刺梨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做了重点论述,为我县刺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刺梨;种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
刺梨(rosaroxburghiitratt),别名木梨子,英文名roxburgh,属蔷薇科多年生落叶丛生小灌木,因其果形似梨且表面密生小芒刺而得名,是我国云贵高原独有的物种,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 湖北、陕西等省也有分布。刺梨全身是宝,根、茎、叶、果均可入药。果实除含有人体所需的锌、钙、镁、铁、磷、糖、脂肪、蛋白质和粗纤维等物质,成熟果实每百克鲜果汁含 vc 一般在 2000 毫克以上,为其他水果蔬菜 vc 含量的几倍到几十倍,被誉为“果中 vc 之王”[1]。果实除鲜食之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脯、果酱。果实中含有的原儿茶酸、β一谷甾醇和三萜类化含物对防止血管硬化,维持心脏功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有明显的保健作用[2],刺梨汁可以阻断亚硝酸盐合成,含有抗癌物质及sod 抗衰老物质,被誉为“长寿防癌”的绿色珍果[3]。因此,刺梨的开发与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我县正大力推广刺梨产业,对于开发荒山荒地,繁荣市场,为农民增收,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1.刺梨生长特性
1.1营养生长特性
刺梨属蔷薇科小灌木,为浅根性果树,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土层10~60cm。1年有3次生长高峰:第1次在3月下旬至4月初,发根量最多;第2次在7~8月,发根时间短,发根量较少;第3次是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此次发根量较多。
刺梨芽具有早熟性和异质性,萌发力较强,1年内可抽生2~3次梢。树冠形成快,进入结果期早,刺梨的枝具有自剪现象,顶端优势和垂直优势都弱,树冠的更新能力较强,连续结果的能力强,当年结果后还可形成新的结果母枝,翌年又抽生结果枝结果。
1.2果实发育与结果习性
刺梨花为完全花,有单花和花序,4月初现蕾,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着生于果枝顶端,花期长达1个月左右。刺梨能够自花授粉结实,但异花授粉坐果率高。刺梨果实扁圆,内有种子10~50粒,于8月底至9月初成熟,每株结果10~29 kg,11月进入落叶期。
2.刺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温度
刺梨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1.0~16.5 ℃,有效积温3100~5500℃的地区,刺梨生长发育良好[4]。刺梨的枝可以忍耐-10 ℃左右的低温,但刺梨已经萌动的芽和初展开的幼叶对低温的忍耐力弱,当气温降到3~5℃时则出现寒害,易受倒春寒或晚霜危害。刺梨能抗高温,即使在38~42℃的高温季节也能正常生长,枝条能延伸2m以上,但是高温干旱对植株和果实有影响。
2.2光照
刺梨为喜光果树,但不耐强烈的直射光,充足的散射光有利于生长发育,树冠分枝多,生长强壮,花芽形成多,产量高,品质好。刺梨生长在郁闭度0.3~0.4的林地上,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均较好。光照不足则分枝少而纤细,内膛枝易枯死,低产,在树荫下(郁闭度0.7)的刺梨生长最好。在强光直射下,植株矮小,结果虽多,但果小质劣。
2.3水分
刺梨属喜湿植物,在年降雨量1000 mm以上地区均可种植。在水分充足、土壤深厚的地方,生长旺盛,结果多,果大质优。在干旱或土质瘠薄的地方,株丛矮小,发枝力弱,落叶早,结果少,果小质劣。刺梨耐旱性较低,抗涝性却很强,宜在水分较多的地方栽植。
2.4土壤
刺梨在 ph 值 5. 5~6. 5的微酸性壤土、沙壤 土、黄壤、红壤、紫色土上都能栽培。刺梨耐瘠力弱,在保水保肥力差的土壤上,
浅谈刺梨种植管理技术
本文2021-08-14 09:25:06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730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