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志办党支部书记专题党课讲稿
康乐县志办党支部书记马晓春专题党课讲稿
(2021年7月1日)
同志们:
2021年3月5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xx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xx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
康乐县志办党支部书记专题党课讲稿
本文2021-06-29 10:28:05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6684.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