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栏目:策划方案发布:2021-05-29浏览:2132下载171次收藏

某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我市体育消费用地保障、产品供给、政策措施、工作机制落实,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一高三化”目标,在进一步强化体育设施用地保障、完善促进体育消费政策措施、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试点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加大试点推进力度,不断丰富体育市场要素,优化发展环境,满足群众需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增添新动能。

二、主要目标
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一批自治区a级赛事和体育服务品牌,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形成“五带一网三大片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体育产业在市域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区领先的体育服务消费体系,每千人拥有体育指导员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7平方米,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全民健身相关设施;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率达到40%,市民体质达标率达到9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体育服务业。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领域持续发展,“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兴起。鼓励扶持20家综合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协会全面发展。培育全区a级以上品牌体育赛事3个以上、b级7个,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5亿元,体育产业总值占gdp比重达到1.5%。体育市场供需繁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供需结构基本均衡。

三、推进措施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利用旧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场地设施,在园林用地、水系用地中合理规划开辟建设体育设施及场地。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中小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益站、笼式场地、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等基础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城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周期内

2.扩大体育用地供给。将《xx市体育空间布局规划(2021—2025年)》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各县(市)区将体育用地纳入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城市“金边银角”、城市公园及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体育产业。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区域体育服务配套功能,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片区。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3.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下,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不具备改造条件的,也应保证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本校师生开放;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情况下,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严格执行学校财产管理办法,落实校园各项安全制度。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4.规范市属体育场馆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建立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安保等级评价制度。制定相关安保标准,分级分类明确体育赛事安全设施和安保人员装备配备要求,推动安保业务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到2022年,市属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完成安保等级评价。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二)丰富体育消费产品
5.搭建体育消费平台。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会展、产品制造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发挥政府消费券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等政策目标作用。利用体育中心、场馆所体育综合体优势,定期举办集体育文化展示、体育技能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中介等多元素于一体的体育夜市、体育博览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器材装备、住宿、餐饮、旅游、交通、vr、传媒、广告等关联消费的拉动作用,深入挖掘品牌赛事的消费空间,拉升赛事服务产业与全市商业综合体、各大商圈融合度;支持赛事承办单位和运营公司以委托、冠名、特许、广告、战略合作等形式商定签订赛事商务开发及赞助合作协议;鼓励相关赛事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深化体育赛事文化创意内涵,丰富赛事文化产品体系。引领带动全民健身消费,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完成时限: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周期内

6.发展体育特色品牌消费产品。立足xx廊道特色,依托山地、湖泊、平原等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xx国际马拉松赛、全国徒步大会、沿黄城市邀请赛、阅海水上系列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赛事,不断加强体育交流和城市品牌建设,培养全民健身和观赛习惯,推动体育消费进一步拓展。支持引进对城市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市场价值高、前景好、观赏性强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逐渐形成赛事与城市良性互动,体育与消费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7.丰富群众体育产品。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群众性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健身操(舞)等项目联赛,带动全民健身向深度、广度发展。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积极开展“我要上全运”“社区运动会”等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带动体育消费。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周期内

8.深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滑雪、滑冰、冰球、冰壶等冰雪体育项目,不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率。持续深化贺兰山东麓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赛事、精品景区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优势建设户外运动基地,有序发展水上运动、自行车、健身跑、马拉松、自驾游、房车露营等户外运动。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周期内

9.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体育进校园工作,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优秀典型,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选命名为抓手,在学校合理布局开展各类体育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某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