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2019年综述
广西县2019年综述
广西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东径103°24 ′~103°49′,北纬34°54′~35°27′。县域面积766.39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2019年末,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91.85%。有回、汉、东乡、保安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65%,汉族占39.35%,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贫困县。
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海拔1898~3908米,年均气温7℃,年降雨量625毫米,无霜期154天。有耕地4.24万公顷,草场6930公顷,野生中药材300多种。有林地9314公顷,松、柏、杨、柳、桦等200多个树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3.6%,曾多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
文化历史悠久 自古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民族生产生活。古文化遗址众多,分布广泛,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半坡和齐家文化遗址80多处,挖掘出石刀、石斧、骨针、陶罐、瓮等古代文物,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景点众多 境内河谷纵横,群峰叠翠,风光秀丽。有白石暑雪、药水灵津、麻山雄关、亥姆晨烟、走龙飞瀑、悬崖古道、古木擎天、虎狼锁钺等十大自然景观,汇萃高原之粗犷、农区之田园、牧区之草畜、旅游区山水之精华。位于南部的莲花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海拔3578米,集险、秀、美、奇、灵于一体,因形似莲花而驰名。传统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八方游客。“莲花山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绚丽甘肃2013‘十佳’旅游景区”,获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莲花山花儿传习所被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确定为“艺术实践基地”。2016年,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绚丽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100张名片’---十大‘最具影响力甘肃胜境’之一”;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中国思南)“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胜地”。2019年,加快旅游扶贫大通道建设进度,持续发力引爆乡村旅游热,草长沟、竹子沟、白桦林山庄等成为网红旅游地和网红打卡地;组织实施八松乡乡村生态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对白桦林、纳沟、中沟、菜子沟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依托胭脂湖公园、体育公园、快乐公园大力发展县城旅游,举办冬(春)季文化旅游活动,开发旅游产品,全域全季节旅游格局加快形成。全年,全县接待游客209.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68%。
投资环境优越 距省城兰州100公里,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省道311线、317线及临康和(临洮一康乐一和政)二级公路、康卓(康乐一卓尼)二级公路、康上八(康乐一上湾一八松)三级公路贯穿。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55.1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943.3公里,占全县通车总里程的90%;15个乡(镇)、 15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通畅率100%。2019年,与甘肃电投合作,采用“建养一体化”模式,新建道路85条、120公里,维修14条、63公里。县域内电网纵横,能源充足,电信、移动、联通网络无缝隙覆盖,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导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247条,梳理全县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107项。以开展“中国光彩事业临夏行”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第二十五届兰洽会上,达成项目协议11项,投资35.2亿元;签约的6个项目,总投资5.7亿元,全部开工建设;建成1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和15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线上销售收入达3200万元。
畜牧产业发展迅速 是全省肉牛大县,各族群众自古就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观念,养殖基础好,经验丰富,发展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鸣鹿德系西门塔尔牛集约化繁育园区作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良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应用,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康美农庄”等畜产品品牌,成功注册“康乐牛”地理商标,成为甘肃中南部清真牛羊肉生产供应基地,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县”。2019年,把粮改饲作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统筹推进粮改饲和肉牛产业发展,推广种植粮改饲旱作农业20万亩,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种植效益,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以种代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新路子,全县肉牛饲养量19.3万头,存栏10.5万头,出栏8.8万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6亿元。
育苗产业初具规模 是全省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县。近年来,出台《关于提升育苗产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等,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强化育苗产业培育,建立以国营苗圃为龙头、民营育苗企业为骨干、群众育苗基地为主体的育苗体系,涌现出“国营型、民营型、联姻型、支部型、自营型”等多种类型的育苗基地。2019年,引导群众培育发展适销对路的园林绿化苗木;强化对外地客商的服务保障,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充分挖掘县域需求潜力,县内植树造林、荒山绿化、行道树栽植等优先采购本地苗木,植树造林4.5万亩,新建绿色长廊28.84公里。全年,全县销售各类苗木500多万株,实现销售收入约1.2亿元。
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 是全省17个中药材种植大县之一,也是“岷归”主产地,主要种植当归、白条党参、柴胡、冬花、黄芪、防风等中药材。1999年,膜侧当归栽培技术成功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年种植当归4万亩以上。2019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由农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社强强联营发展,建设景古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3000亩的中药材示范基地1个;全县种植中药材7.5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绿色、生态、山水、休闲、宜居”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一湖两山三园四河五桥六区八路”的县城项目群基本建成。2019年,实施建设项目22项,投资9.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项,投资3.99亿元;新建项目11项,投资5.26亿元。投资8000万元的洮河康乐段水域污染防治工程(三岔河绿地生态综合治理二期项目)项目竣工使用、康乐一中门口生态公共绿地项目完成园路铺装和绿化施工;投资2618万元的莲麓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污水管网、配套建筑物主体施工。投资2.25亿元的县城环城北路棚户区改造项目b区一期项目进行附属工程施工;城北滨河路棚户区改造商业安置房项目1、2、3、4号楼建成,5号楼进行主体施工;投资 6123万元的县城康虎路、环城北路、市场路道路、康爱路康飞桥道路、北滨河路西段道路、胭脂河悬挑人行道及护栏完工;投资 2000 万元的洮河康乐段水域污染防治工程(三岔河绿地生态综合治理三期项目)完工;投资3.5亿元的康乐令牌锦绣嘉园住宅项目,两栋楼主体封顶,其余进行主体施工;投资1.1亿元的县城迎宾路东段(东桥—中园大桥)道路改造、街巷道路、排水管网等综合整治项目,莲麓镇区主街中段道路基础设施、康乐县2019年道路管网建设、莲麓镇滨河路及支路改造、中原人行桥建设完工;总投资4623万元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完工,文化活动中心、县政务大厅电商服务大厅会议室等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消除717户存量危房和245户新增危房;“十三五”期间的1066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成入住,完成“十二五”期间半拉子工程266户。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9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谋划开展一系列超常工作,制定落实一系列过硬措施,直面破解一系列重大难题,康乐整体形象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0个,总投资38.4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增长3.94%。扎实开展“3+1+1”冲刺清零行动,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开展拆旧排危专项行动,消除“视觉贫困”。厦门市同安区投入帮扶资金6489万元,中建集团投入帮扶资金2095万元。按照“3312+”模式和“1+5+2”奖补标准,扶持贫困群众引进能繁母牛7972头、能繁母羊9654只,奖补新繁育牛犊2024头、羊羔4000只,种植中药材2.19万亩、旱作农业20万亩。制定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分配、运行细则和管理办法。新认定扶贫车间12家,全县扶贫车间达到3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436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998个,发展“五小”产业832户。全省村户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现场培训会在康乐县召开。全年,全县减贫4530户、20383人,累计减贫1.94万户、9.4万人,剩余贫困人口776户、3422人,有61个村退出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1.33%,实现所有村全部退出贫困。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07亿元,同比增长6.4%;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0926万元,同比增长12.73%;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亿元,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6元,同比增长11.5%。
广西县2019年综述
本文2020-03-05 16:46:16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