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xxx地处秦安、张家川、清水三县交界地带,距秦安县城70公里。镇域面积78.9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3.2万人,其中镇区建设面积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0.8平方公里。镇域常住人口3.2万人,镇区常住人口1.1万人,其镇区gdp为1.6亿元,就业人口3980人。全镇主要以种植、养殖、劳务输转为主,近年来努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2018年底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
xxx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传说中人类始祖女娲的出生地,素有“娲皇故里”之美誉。镇域内有女娲出生的风沟、生长的风台、埋葬的风茔等古迹,有女娲祠、三国街亭古战场遗址、古略阳古城以及西番寺、野战坡、龙泉井、明清街等名胜古迹。以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秦汉文化等四大历史文化为主线构成了xxx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文化名镇,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6月被列入全国重点镇。
二、特色小镇开展情况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镇党委、镇政府坚持通过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不断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新栽标准化苹果基地 3800 亩,全镇新建的5个优质苹果基地建园面积达到 6500 亩。完成山王、金泉流域新建优质苹果基地 1000 亩,新建无公害苹果基地 1800 亩,全镇果园面积达到 14800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25%,进一步拓宽了群众收入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二是大力实施“清水河北山荒山造林”工程,在北山区域内栽植云杉、油松、刺槐等苗木2000 亩,在造林区完成土地流转区标准化果椒建园500亩。三是在南川基地新建日光温室 3 座、塑料大棚 20 座,积极探索种养互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 20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一处,引进良种肉牛 100 头、种猪30头。在基地内新建占地1500 平方米的“街亭南苑”一处,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点。四是在西番坪、张湾、常营、山王等四个基地采取公司化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优质苹果种植面积 4600 亩,充分利用流转大户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栽培技术,为娲皇、略阳等村培养一批林果技术人才,带动周边区域果品种植面积达 2400 亩,为当地务工群众解决岗位2000个,形成了农户支持公司,公司反哺农户的新路子。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建设品味。
始终坚持把特色小镇建设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小城镇建设同部署、同安排,把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特色的展示作为名镇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施文化兴镇活镇战略。一是按照《xxx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完成了街亭大道的搬迁保护工作,硬化街亭大道,17200平方米,修建排水渠1720米,铺设人行道4300平方米,建成绿化带950米,栽植 “红叶李”200株,安装路灯30盏;对娲皇路旧街进行了改造,拓宽路面3.5米,统一修建二层仿古建筑。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村道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凤尾、娲皇、龙泉等镇区及周边各村硬化312条大小巷道,总长3.25公里。针对镇区至常营段排水渠道不畅的问题,镇上先后投入资金50万元,修建排水渠600米,埋设排水管道900米,修补硬化人行道1300平方米,使常营和镇区连为一体,渠路畅通。建成了西番寺文化活动广场,高标准配置了篮球场、健身器材,满足了群众健身、休闲、娱乐需求。三是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采取镇、村、社干部分片包段的办法,细化全镇各村卫生管理地段,建立了巷长包巷、村干部包组,驻村干部包村,片长包片的卫生管理责任制,定期对各村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整治,修建村级固定垃圾堆放点14处,在镇区内配套设立可移动垃圾收集箱48个、分类式垃圾收集箱180个,配套挂钩式垃圾收集车一辆。同时,结合全县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在蔡马公路沿线修建、改造、粉刷墙体7330㎡,栽植行道树2万余株,村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全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四是新建340 平方米的山王村综合服务场所一处,对陈村、张沟、王李、上袁等 4 村村活动场所进行了改造提升,并进行了规范化布置。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5980.2 万元,按照“宜居、易商、易农”的原则,对崇仁、朱魏、阴坡等 7 个自然村组 222 户 1064 人进行整村组搬迁至娲皇村南川区域,该项目计划于2019年4月底建成,解决了贫困户就医、上学、饮水等难题,确保实现精准脱贫、共同致富的目标。六是完成了占地 50 亩的xxx中心小学建设项目内容,建成以教学区和教师生活区为主的xxx教育园区,积极探索“学生走读”转变为“教师走教”的新模式,目前园区可供 2000 多名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七是以打造全球华夏儿女寻根祭祖圣地为目标,从完善城镇功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入手,完成了女娲祠祭祀广场的拆迁与扩建工作,拆建后的祭祀广场共占地面积 11000 平方米,周边住户统一规划为二层仿古建筑,这将大大改善女娲祭祀活动的整体视觉和场地需求。八是对原中心小学校址进行了重新规划,按照“高起点设计、高科技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完成了xxx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建成 2000 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处,共硬化场地面积 3000 平方米,绿化面积 2000 平方米。九是按照《x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总体规划》,结合凤尾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做好女娲祠广场改扩建、历史文化名镇牌坊、街亭广场建设、女娲祠至女娲洞段道路及环境整治、街亭大道东侧改扩建工程。
(三)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始终坚持把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特色的展示作为名镇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施文化兴镇活镇战略。一是以打造传承华夏文明祭祖圣地为目标,持续全力承办女娲祭祀活动,开展女娲文化论坛、学术交流以及各种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x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组织专业人员,历经两年多时间艰辛编纂,完成了40余万字的《xxx志》编纂,于2018年11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甘肃省入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首部镇志。三是建成了女娲文化博物馆,设立游客接待中心,女娲论坛多功能会议厅和女娲文化艺术孵化基地等功能区,展出女娲文献资料和彩陶、化石各类文物以及草编、马尾荷包等手工艺200余件。为研究和弘扬女娲文化提供了场所,奠定了基础。结合“三变”改革,依托女娲故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延伸产业链,增加了群众旅游收入。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对女娲祭祀活动和陇城历史文化名片进行宣传,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祭祖和旅游观光,其中接待台湾同胞组团3次、省外组团16次。
(四)打造幸福文明新陇城,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是按照“文化旅游树品牌、产业发展作支撑”的工作思路和“北山生态南山椒,清水河川苹果俏”的产业发展目标,采取点线面结合、全流域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的思路,沿常营至王李12村南山流域,打造南山万亩果椒基地建设。陇城教育园区走教模式已在全国推广,成功探索了“学生走读”转变为“教师走教”的教育新模式;二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巩固寺坪山、北山和湿地公园,打造常营堡、头图堡、王李沟和大洼山区域,全面推进各村行道栽植的思路,发动党员干部、涉及村村组干部、护林队员和全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等五支力量,实施“三个五”工作措施,全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三是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坚持彻底治理和长效维护并重的原则,创新工作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对陈旧垃圾点进行了排查、清理和集中清运,做到了发现一处,治理一处,监管一处,保洁一处,陈旧垃圾点治理成效显著。按照一中心三层面四主线的区域划分,全方位、全天候开展治理保洁,做到了日产日清日运,营造了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实行党员设岗定责和“巷长制”,让退休老党员和村事头党员在每个村民小组担任议事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指正村民乱倒垃圾现象,协调邻里关系。四是大力整治镇区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占道经营行为,彻底治理乱搭乱建,下大力气取缔了马路市场,影响市场和交通多年的顽疾得到根治。在此基础上,推行党建“三好、三带、四促进”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有序、干净整洁卫生的镇容镇貌,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以这次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为契机,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1132”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实现xxx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式科学发展和历史文化名镇的有效保护及利用为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xxx总体规划》及《x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评审工作,为名镇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和秦汉文化等四大历史文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切实增强名镇的旅游吸引力。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名镇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为名镇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四是建立健全名镇保护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名镇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xxx总体规划》、《x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强化对历史建筑的维修保护和管理,全力打造新型旅游小城镇,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五是积极争取和积极配合世界银行大地湾-陇城中国文化名镇保护项目的实施,促进明清古街保护性开发,带动镇域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完善,从而提高xxx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小镇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汇报材料
本文2019-11-20 05:42:14发表“汇报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