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2018年7月17日)
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建成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251万亩,今年上半年克服了特殊天气的影响,全市小麦平均单产481公斤/亩,总产259万吨,夏粮再获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全市共建成130万亩大蒜、50万亩辣椒、980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市规模以上种子企业达到25家,建成兖州小麦、嘉祥大豆、鱼台水稻、泗水玉米等县域特色良种47万亩,嘉祥获批“国家首批五大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县”“国家科技良种制种基地县”,圣丰种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是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全力推进“双安双创”,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指导各县市区不断增加运行模块,完善平台功能。曲阜、泗水、邹城、金乡4县荣获“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537个、面积430万亩。上半年农产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5%。培育“济宁礼飨”区域公用品牌,采用“政府+协会+企业+生产者”四位一体运作。金乡大蒜、邹城蘑菇、汶上芦花鸡3家荣获省级知名公用品牌,其中“金乡大蒜”被评为首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举办了首届“济宁礼飨”名优农产品展销会,组织“济宁礼飨”产品参加了2018全国上海优质农产品博览会、“济宁礼飨”在北京南站和近百辆高铁上进行形象宣传。
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重点打造曲阜儒乡慢境农文旅综合体等32个新六产试点项目,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指导鱼台、嘉祥成功争取2个国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兴村强县”项目,共计2000万元。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76家,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48亿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突破21.8亿,带动67.4万农民就业,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挖掘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功能,泗水、曲阜、邹城、微山获评“全国、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请市政府办公室下达《2018年济宁市乡村产业振兴重点工作任务目标》(济政办字〔2018〕72号),明确了“三个平台、四个一批、一个机制”的发展思路,每月进行定期调度。成立了现代高效农业推进专班,开展现代高效农业专题调研,聘请中国农科院、湖南农科院等专家组建现代高效农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全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包保活动。制定印发了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专项规划(2018-2022)》,并顺利通过专家论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农业项目,对上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突破4709万元,助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五是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项目,累计对上争取4480万补助资金,全市共认定155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基地面积30万亩,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1000多处。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等绿色防控技术,制定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通过发布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生物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曲阜、泗水、鱼台获批“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 秸秆禁烧工作态势保持整体稳定良好,今年以来环保部卫星监测通报零火点,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六是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市11个县市区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2017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52.8万亩、占比32.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动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积极性,开展结对帮扶,引导财政支持专项的新型经营主体主动承担帮扶责任。上半年,全市4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721户、1390名贫困人口增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动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等基础工作,组织召开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座谈会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动员会,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强化督导调度,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比例看,林业、渔业、服务和畜牧占比太低,与我市畜牧渔业大市地位不符。种植业常规农产品多,绿色品牌农产品少,品牌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二是农业绿色发展压力大。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主体对推广使用绿色防控、节水农业等绿色技术积极性有待提升,绿色植保技术和有机肥推广力度仍需加大。
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与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示范引领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融合、加工链条、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股份合作、利益分红等带农增收连接机制仍需完善。
四是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部分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尚未正常运行,全市土地流转率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与青岛、潍坊、淄博有较大差距。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重、难度大,农村农民产权活力有待激发。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点
下一步全市农业部门将紧紧围绕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产业振兴等重点工作,落实“一线工作法”,勇于担当、挂图作战,抓好 “三个平台、四个一批” 建设,不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
1.抓好“三个平台”建设,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基础
一是搭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平台。研究制定《我市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加快运营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支持供销社大力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为新型经营主体获得集中连片、规模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年内全部村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确认工作,50%的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任务。
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平台。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年内新增“三品一标”认证50个,全面运营好市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平台,确保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7%以上。
三是加快建设农业品牌宣传平台。不断提升“济宁礼飨”公用品牌影响力,指导县市区办好金乡大蒜节、鱼台龙虾节、微山湖大闸蟹节等节庆活动,集中宣传推介各县市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
2.打造“四个一批”,探索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模式
一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融合联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大学毕业生、科研人员等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2018年认定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50家,合作示范社(示范场)100家,评定一批市县两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二是发展一批农业科技和产业园区。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入园进区,提升主体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济宁、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园区,指导金乡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龙头企业,助推嘉祥大豆、兖州小麦、鱼台稻米现代种业集群发展。
三是打造一批农业新六产示范点。全面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抓好泗水甘薯全产业链终端型、曲阜儒乡慢境农文旅综合体、梁山华大田园综合体等32个示范点,联合经信、旅游、商务等部门发展食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融合产业。四是争创一批国家省市项目。认真谋划研究上级政策,支持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园区等项目和荣誉,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落地济宁。
3.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发展
围绕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担保平台、产业引导基金、农业投资公司四个方面,构建多元化的乡村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引导县级统筹整合各级次、各渠道、各领域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能;配合金融办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加大对现代高效农业、农业新六产、种业等中长期信贷支持;指导金乡开展试点,对接争取省农担公司支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担保平台,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发挥好产业基金杠杆引领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的投向现代农业;鼓励邹城积极探索农业投资公司运作模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形成多元化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关于**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本文2019-11-03 10:50:0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