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崇左市宁明县实验学校——赵丽丰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多元互动,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互动
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0—17周岁的城镇“留守儿童”总数达2800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最易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家庭因素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基本经济需求,农村里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家庭结构或家庭抚养方式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转弱甚至缺失,然而家庭教育功能在儿童的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的身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家庭教育“缺位”,亲子关系失谐与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儿童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却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很多留守儿童情感心理被家人所忽视,他们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共同剥夺了留守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改变了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
(1).亲子关系失谐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抚慰和呵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2).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以及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奖励和强化,人为地剥夺了他们正常社会学习过程,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影响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此时若不良同伴群体替代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将自己一些消极思想以及一些诸如抽烟、喝酒、进网吧、看黄色录像、逃学和打架等不良恶习带入并污染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学习过程。留守儿童受到同伴群体的感染,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不断模仿、强化这类恶习,从而导致自身误入歧途并影响自己正常社会化。
2.家庭教育状况
进城的农民工收入普遍很低,且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二)、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1.学校软、硬件条件薄弱
虽然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但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较差,教师整体学历偏低,基本维持在中专水平,极少有大学学历,甚至还有部分年长的带教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缺乏正规的操场和一些生活、学习配套设施。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多教师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就理解为思政、品德教育,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很少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一个弱势群体,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爱。由于农村中小学老师和领导也是生活在农村周边,对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学习现象已司空见惯,很少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尚未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也不够。学校缺乏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机制,加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对问题学生难以管理。
4.农村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目前社会广泛宣传现代素质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
崇左市宁明县实验学校——赵丽丰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多元互动,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互动
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0—17周岁的城镇“留守儿童”总数达2800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最易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家庭因素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基本经济需求,农村里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家庭结构或家庭抚养方式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转弱甚至缺失,然而家庭教育功能在儿童的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的身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家庭教育“缺位”,亲子关系失谐与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儿童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却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很多留守儿童情感心理被家人所忽视,他们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共同剥夺了留守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改变了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
(1).亲子关系失谐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抚慰和呵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2).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以及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奖励和强化,人为地剥夺了他们正常社会学习过程,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影响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此时若不良同伴群体替代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将自己一些消极思想以及一些诸如抽烟、喝酒、进网吧、看黄色录像、逃学和打架等不良恶习带入并污染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学习过程。留守儿童受到同伴群体的感染,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不断模仿、强化这类恶习,从而导致自身误入歧途并影响自己正常社会化。
2.家庭教育状况
进城的农民工收入普遍很低,且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二)、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1.学校软、硬件条件薄弱
虽然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但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较差,教师整体学历偏低,基本维持在中专水平,极少有大学学历,甚至还有部分年长的带教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缺乏正规的操场和一些生活、学习配套设施。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多教师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就理解为思政、品德教育,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很少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一个弱势群体,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爱。由于农村中小学老师和领导也是生活在农村周边,对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学习现象已司空见惯,很少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尚未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也不够。学校缺乏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机制,加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对问题学生难以管理。
4.农村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目前社会广泛宣传现代素质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点击下载
本文2019-10-22 11:26:15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658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