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勇做泰山挑山工】 一个正在消失的群体 一种正在凝聚的精神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19-10-12浏览:2307下载237次收藏

泰山挑夫,古已有之。宋朝诗人赵鼎臣《游山录》中言:“道中游人,尚班班往来,有陟者,有降者,有跣而进者,有负而趋者。”所谓“负而趋者”,即是挑夫,已有千年历史。

挑山工,即登山的挑夫。挑夫并不少见,黄山有之,华山有之,峨眉山亦有之,但自冯骥才先生的《挑山工》后,提起挑山工,恐怕大多数人想到的就只有泰山了。

泰山挑山工传承千年,已然成为泰山独特的文化符号。对大多数人而言,登泰山是为了一揽山川之美,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之气,但对挑山工来说,这里却是谋生计、讨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一肩挑风雨,一肩担人生,他们早已与泰山融为一体,成为泰山精神的最好诠释。泰山东北麓的大津口乡沙岭村,是远近闻名的“挑山工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山八成以上的挑山工几乎都来自这个村,然而,随着泰山景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和货运索道的建成,成批的货物已经不再主要依赖挑山工,加之,挑山工体力要求高、工作环境苦、待遇不乐观,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越来越少,已经从鼎盛时期的两三百人,降至现在的不足10人,现在登泰山,已经很少再能碰见挑山工了。冯骥才先生时隔30余年,再次登访泰山,在寻访“最后一代挑山工”时也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心中有一种忧虑和苍凉感,这正是这些年来那种抢救中华文化常有的情感,竟然已经落到挑山工的身上。”

挑山工,这个伴随中国历史走过千年,饱览人情冷暖世事变迁,见证岁月荏苒沧海桑田的群体正在逐渐消失,这个泰山的文化符号在下一代人眼中也许只能在书本上追寻,然而,客观的审视历史,挑山工的消失,其实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精密制造的高速发展,让一批批老工匠艺人越来越少,但传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却得以升华;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让一代代塞罕坝人功成身退,但传承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却得以永存。现代机械的高速发展,让挑山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在逐渐消失,但传承勇挑重担、埋头苦干、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精神的一代代挑山工们,却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让挑山工精神正在不断凝聚。

新时代的挑山工精神,是勇挑重担的担当。泰山海拔1545米,从山脚红门到主峰玉皇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勇做泰山挑山工】 一个正在消失的群体 一种正在凝聚的精神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