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规划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19-06-05浏览:2839下载121次收藏


为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加快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编制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的通知》(内扶办发〔2019〕20号)文件精神,结合xxx农牧业产业及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项目规划。 

一、农牧业产业扶贫现状

近年来,全旗紧紧围绕“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统筹全旗各类涉农涉牧项目和帮扶资金,重点实施了种畜扶贫、棚圈建设、出栏补贴、特色产业种养殖、嘎查村集体经济、到户产业补贴、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等产业扶贫项目,全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前,我旗在产业扶贫方面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就贫困户来讲,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较差。我旗主要贫困带分布在丘陵沟壑区、沙区和硬梁区,这些地区水资源缺乏,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牧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农牧民种田缺水,放牧缺草,生产缺电,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有的地区草牧场、耕地较少,发展生产的空间有限,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较少。二是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水平低。贫困户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种养殖先进技术缺乏,加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和先进生产技术能力低,对养畜为本、立草为业、节本增效等新型理念所知甚少,随着生产成本逐年升高,致使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加。三是观念落后,思路不活,脱贫致富动力不足。贫困户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市场观念缺乏,等靠要思想严重,懒散慵表现突出,脱贫致富劲头不大、能力不足、活力不够。全旗来说: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单打独斗依然是当前我旗农牧区主要经营方式。专业合作组织有名无实,缺乏实质性功能,起不到组织生产并把产品统一推向市场的作用。缺乏辐射面广、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组织、大户利益和风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增收空间有限。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单一,缺乏对市场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级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我旗农牧业资源禀赋,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牧业转型发展、农牧民脱贫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扶贫与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壮大绿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经营主体引领、贫困户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全面强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农牧业产业长足发展、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能力提升,实现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产业扶贫,使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稳定提高。使2019—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贫成果,实现脱贫增收。使市级20个重点嘎查村和54个专项资金扶持的嘎查村产业更加兴旺。全旗贫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1%以下。年度目标具体如下:

2019年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精准扶持优势扶贫产业,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出路,集中攻坚。突出扶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的壮大发展,把贫困人口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对于2016—2018年正常脱贫的606户、145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巩固提高,扶上马,送一程;对于2018年底动态调整后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户、43人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年内全部实现脱贫;对于2014年、2015年正常脱贫的42户、98人,继续扶持其享受金融扶贫政策。

到2020年,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制定预案,阻止返贫,预防致贫,全旗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合作社与农牧民的长效利益联结实现全覆盖,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建成。

三、扶贫产业布局和思路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以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将全旗划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思路和举措,建设四大产业带,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推动农村牧区产业全面振兴,进而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兴旺、增收致富。

(一)沿黄现代农牧业经济示范带。在优化发展区,依托沿河充足的水土资源和现有的种养殖园区,持续推进“种养结合”大农业发展。统筹涉农涉牧项目和扶贫开发建设资金,加快现代化粮油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肉羊、肉牛养殖基地、现代渔业基地、特色水禽养殖基地,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能力,重点区域为巴拉贡镇山湾村、昌汉白村、兴建村、朝凯村;呼和木独镇东红柳村、大套子村、巴拉亥村、巴音温都尔嘎查(马头湾、红泥圪台);吉日嘎朗图镇五苗树村、光茂村、光永村、光前村、乃玛岱村、苏卜盖村、碱柜村、三苗树村、黄介壕嘎查(除恩更梁地区)、格更召嘎查(杨树社、阿旺社、红旗社、民爱社、麻迷图村、白音);独贵塔拉镇乌兰淖尔村、永先村、独贵村、解放村、杭锦淖尔村、乌兰木独村、芒哈图村、二圪旦湾村、隆茂营村、沙圪堵村、道图嘎查、沙日召嘎查(除沙日召一社)。

(二)生态高效畜牧业产业带。在梁外牧区的适度发展区,以建设和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推行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为重点,保护和开发绒肉产业,打造自治区重要的绒山羊养殖基地和生态草原优质山羊肉知名品牌。重点区域为锡尼镇巴音补拉格嘎查、阿斯尔嘎查、阿拉腾都布希嘎查、锡尼补拉嘎查、赛台嘎查、浩绕柴达木嘎查、扎日格嘎查、阿日柴达木嘎查、道劳呼都格嘎查(除道劳社);巴拉贡镇巴音恩格尔嘎查(未搬迁地区)、乌吉尔嘎查(未搬迁地区);伊和乌素苏木桃日木嘎查、哈沙图嘎查、希日摩仁嘎查、脑高岱嘎查、阿日善嘎查、巴音嘎查、敖楞补拉格嘎查、乌日更嘎查(1、6队)、巴音门肯嘎查(1队、10万亩、农业队、2队部分)、锡尼其日格嘎查(1、2队、3队部分);独贵塔拉镇敖楞乌素嘎查(未搬迁地区)、图古日格嘎查(未搬迁地区);塔然高勒管委会塔然高勒村。

(三)半农半牧特色种养产业带。在梁外半农半牧区的适度发展区,主要发展生猪、禽类、小杂粮等特色种养殖业。重点区域为锡尼镇陶赖高勒村、新井渠村、天德恒湾村、胜利村、古城梁村、布哈岱村、广丰村、中图村、阿门其日格村、乌兰敖包嘎查、察哈乌素村;塔然高勒管委会塔然高勒村、巴音补拉格嘎查、乌定补拉格村。

(四)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带。在保护发展区,坚持保护优先,在已搬迁转移的生态自然恢复区着力研究制定草原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方案,统筹生态修复、农业开发、旅游文化和工业基地建设,率先打造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重点区域为巴拉贡镇巴音恩格尔嘎查(部分)、乌吉尔嘎查(部分)及库布齐沙漠腹地;锡尼镇道劳呼格都嘎查(道劳社);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巴音温都尔嘎查、乌日更嘎查(除1、6社)、巴音门肯嘎查(2对部分、3、4队)、锡尼其日格嘎查(除1、2社、3社部分);巴拉贡镇巴音恩格尔嘎查(已搬迁地区)、乌吉尔嘎查(已搬迁地区);呼和木独镇查汗淖尔嘎查、巴音温都尔嘎查(牧业社);吉日嘎朗图镇黄介壕嘎查(恩更梁)、格更召嘎查(赛因布拉格社);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沙日召一社)、敖楞乌素嘎查(已搬迁地区)、图古日格嘎查(已搬迁地区)。

四、主要扶贫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粮经饲统筹兼顾,农牧渔循环发展,继续发展壮大白绒山羊、肉羊、肉牛、生猪、水产、优质牧草、果蔬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打造生态、安全、高效、优质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同时,根据立地条件和现有基础,支持鼓励奶山羊、奶牛、骆驼、黑驴、草原爵鸡、黑蘑菇、红葱、腌制菜等特色种养,发展适宜当地、品种新奇、特色显明、效益良好的区域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专业村、专业社,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一)绒山羊产业。绒山羊产业是我旗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综合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的绒山羊养殖基础、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状况,优先扶持发展绒山羊产业。

1.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实施“两高一优”增质提效工程,巩固优质羊绒主产区的优势地位。在伊和乌素苏木和锡尼镇牧区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重点扶持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建设。支持和鼓励牧户建设标准化棚圈、贮草棚和青贮窖等配套设施,支持购进使用现代化牧业饲料加工设备和饲喂机械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到2020年,全旗绒山羊饲养量达到120万只。

2.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增绒提质、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绒山羊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发展模式: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为主,积极推动xxx羊绒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补齐羊绒产业链条上游发展能力不足、农牧民增收乏力的短板,提高原绒掌控能力。

(二)肉羊产业。肉羊是xxx的优势主导产业。综合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的肉羊养殖基础、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状况,优先扶持肉羊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产肉性能好的杜泊羊等优质品种,建设肉羊养殖基地,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1.主要建设内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规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