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细节” 共筑“大安全”
——安阳日报小记者参加“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李 涵 徐依依/文 王小彤/图
青松傲雪,银装素裹,冬日风景,美不胜收。风花雪月固然浪漫,然而冬季霜多、雾多、雨雪多,给群众的出行增加了不少困难,也给人身安全带来许多不利因素。12月2日是我国第七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当天,市公安交警部门、市文明办、市网信办、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共青团安阳市委等联合在市客运中心站举办“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100余名安阳日报小记者应邀来到活动现场,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亲身体验车辆盲区,了解交通出行细节知识。本次研学活动让小记者明白了“小细节”关乎“大安全”,进一步提升了文明交通与安全守法意识,使大家明白了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安全出行 远离大货车
“大货车来了,我们应该离它多远?”在活动现场,市交警支队专门为小记者们安排了大货车视野盲区体验活动。交警李步青现场为大家实景演示讲解大货车的驾驶盲区及危害,以直观的方式现场展示“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的重要性。
“一米、两米……”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能离多远离多远。”李步青说,“网上不是有句流行语叫珍惜生命,远离大货车吗?这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大货车有盲区。”
“什么是盲区?”交警李步青问。小记者们异口同声回答:“看不见的地方!”
李步青警官进一步解释,通常都以为大型车辆驾驶室较高,视野宽阔,视角不会受到限制,事实上,因为一些“与生俱来”的盲区,距离车辆越近往往就越看不到。
交警支队现场安排了一辆在城区十分常见的大货车来进行现场讲解,将货车的盲区、半盲区用反光锥圈出来,并安排小记者站在盲区内,然后安排司机及小记者坐到驾驶室,亲身体验驾驶人在驾驶室里的视野。大家在实际体验中发现,车前后、两侧都存在不可视的盲区和可视度非常差的半盲区,坐在驾驶室里观看,站在大货车周边盲区内的小记者几乎都看不见。
“太危险了,越靠近盲区越看不见同学们,一个人都看不见。”小记者乔彦操说。
据测量,车头到驾驶室后方约2米长、1.5米宽的范围都属于盲区,紧贴着车身的位置都存在着明显的视觉盲区,车辆左右三四米的很大一部分区域都是大货车的盲区和半盲区范围。通过亲自体验,小记者对大货车盲区、半盲区的危险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和感悟。
“如果你处于大货车的正后方,那么在20多米的范围内大货车司机都不会从后视镜里看到你。大家在马路上一定要远离大货车。”李警官再三告诫大家。
关注细节 确保交通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事故每年造成全球125万人死亡,高达5000万人受伤,其中有一半的死者为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骑行者。生命面前无小事,在日常通勤中,我们怎么做才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李步青警官对现场的小记者说,“进入汽车社会,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路网结构日益发达,高质量出行需求日益突出,系好安全带、不占用应急车道、不分心驾驶、文明礼让行人等一些小细节,往往关系大安全,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环境和出行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牢记交通安全知识更有必要。有没有小记者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的交通安全知识呢?”现场讲解的交警循循善诱。
“平安出行第一条,交通安全要记牢;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过街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地下道; 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车不进汽车道;公路来往车辆多,追逐打闹会闯祸;隔离护栏不翻爬,发生事故受伤害;候车要在站台上,文明乘车讲礼貌;乘车系好安全带,头手不伸车窗外;站得稳步坐得好,紧急刹车危险少……”
小记者们的回答赢得在场群众的交口称赞。
安全知识记心上
当好文明交通宣传者
活动最后,小记者们和交警还针对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了互动问答。“我爸爸开车经常忘系安全带,会对安全有影响吗?”一位小记者问道。
“安全带我们又称之为生命带,当没有事故发生时,大家可能觉得它只是一条简单的带子,甚至有些碍事,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它就会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李步青说,“12岁以下的儿童都应该使用儿童安全坐椅,在碰撞中安全坐椅能够避免孩子向前扑而冲击到前排坐椅甚至飞出车外。”
“我要谨记文明交通 ‘五要十不’的倡议,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要用行动遵守文明交通新秩序。”小记者马博宇说。(组图为活动现场)
关注“小细节” 共筑“大安全”
本文2018-12-07 16:44:05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