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在培训期间,我抽空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受启发,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从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固然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但更离不开他本身为民的情怀、历史的担当、坚持的奋斗。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全党之幸、国家之幸、人民之幸。我想,在青年习近平身上有这几点需要我们学习、思考。
一、青年人要懂得学习
习近平是爱学习的好后生。别人行李大多数为衣服等生活用品,而他带来两大箱书籍。别的社员抽烟有“烟瘾”,他读书有“书瘾”。“在梁家河插队的这段时间,近平还阅读了大量书籍。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他看得真是太多了!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近平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那时候在我们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近平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一点时间,晚上看书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他对读书有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浓烈的兴趣,上山干活兜里面也装一本书。他还喜欢对比阅读,用辩证思维进行总结分析。总书记爱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兴趣以及读书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二、青年人要敢于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青年人要开拓创新
习近平想在梁家河推广沼气池,想打当时村里最大的淤泥坝,但是当地村民思想一直比较封闭,对一些新观念和新鲜事物,第一反应往往是不赞成,习近平主张办沼气、修坝蓄水,就曾遭到村民们的质疑。习近平认真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到四川学习经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建成并推广使用沼气池、建成70余亩的淤泥坝,就体现了习近平带领梁家河人敢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本文2018-11-30 14:25:03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