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一、总体情况
**镇共辖11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8435户35335人。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青寨、西岭),贫困户2276户9191人,贫困面26%,2018年剩余未脱贫户888户3149人,贫困面9%。根据一户一策分类汇总,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主要依靠产业脱贫198户908人,占9.87%;以固定务工增收为主1241户5405人,占58.8%;以就近务零工增收为主257户909人,占9.89%;以社会保障兜底为主256户620人,占6.74%(单人单户死亡3户3人、“五有户”318户1274人)。未脱贫户中主要依靠产业脱贫100户457人,占11.26%;以固定务工增收为主313户1271人,占35.25%;以就近务零工增收为主181户677人,占20.38%;以社会保障兜底为主250户607人,占28.15%(单人单户死亡3户3人、“五有户”44户137人)。
二、脱贫退出情况
1.2014年稳定脱贫637户2606人,年底剩余贫困1694户6789人,贫困面下降到18.96%。
2.2015年稳定脱贫416户1850人,年底剩余贫困1278户4937人,贫困面下降到13.79%。
3.2016年稳定脱贫223户979人,年底剩余贫困1062户3954人,贫困面下降到11.14%。
4.2017年稳定脱贫212户920人,年底剩余贫困891户3190人,贫困面下降到9%。
5.2018年动态管理后剩余贫困户888户3149人。2018年计划脱贫385户1503人,年底预计剩余贫困户503户1646人,贫困面下降到4.64%,计划退出贫困村2个。
三、客观分析发展现状,以坚定不移的发展信念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见效
(一)以“四类分类法”为指引,梳理扶贫工作新思路。我们始终坚持把“一户一策”方案制定落实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坚持与“四类分类”有效对接,结合“走千村进万户抓落实”行动,与群众面对面制定脱贫计划,细化脱贫措施到年、到月、到周,跟踪推动落实,按照《镇原县产业扶贫到户奖补扶持办法》等文件要求,对全镇未脱贫户891户3190人分类指导,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分类落实奖补扶持政策。
(二)以奖补政策落实为支撑,迸发带贫发展新力量。
一是对有劳力且有一定技术的贫困户(100户457人,占11.26%),落实产业奖补、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每户给予2万元奖补资金(1万元直接奖补到户,1万元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分红增收;产业规模达到标准2倍及以上的,2万元直接奖补到户),发展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和栽植苹果、花椒、核桃等产业,实现产业提升脱贫。
二是对有剩余劳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313户1271人,占35.25%),落实就业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措施,每户到户奖补资金2万元,凭技能培训证书或务工协议享受不超过1万元,其余用于入股分红或产业奖补,实现“就业增收+产业托底”脱贫。
三是对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的贫困户(181户677人,占20.38%),作为帮扶的艰中之艰,在每户落实2万元产业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3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入股产业互助合作社分红,实现互助合作脱贫。
四是对无劳力预备兜底的贫困户(250户607人,占28.15%),对特困供养户落实兜底政策;对一、二类低保户,在享受兜底政策同时,再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或以1万元奖补到户或入股分红,实现“互助合作+兜底保障”脱贫。
(三)以产业培育为核心,形成扶贫增收新格局。种植业方面,完成中药材种植2758.2亩;建成设施瓜菜大棚120座;按照“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引进甘肃宝利沣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青寨、雄武、姜曹、翟池建办合作社4个,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栽植文冠果8600亩。草蓄产业方面,种植饲草802亩,购买养殖业保险242户,目前全镇贫困户大家畜存栏达到385头。旅游产业,西岭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借助政策扶持,依托北石窟驿景区辐射带动,在凤山栽植万寿菊200亩,建成采摘园10座,农家乐5做,粉刷墙体 平方米。劳务培训输转方面,完成香包刺绣培训等就业技能培训322人,已脱贫户劳动力巩固提升培训954人,贫困户劳动力输转1208人。在青寨村成立庆宏劳务输转点,组织贫困户到镇内产业示范点等种植基地务工,用工600多人(次),劳务收入48万元。 “331+”合作社创办方面。全镇11个村共建办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种植养殖类30个、农林产业类5个、产业资金合作社9个、农机服务等其他类合作社6个,入社农户1622户,贫困户405户。目前正常运营合作社17个,其中种植养殖类13个,辐射带动农户1160户(贫困户533户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本文2018-11-27 16:26:33发表“汇报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