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
要(2016-2030 年)的通知》(国发〔2016〕15 号)和《北京市
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7〕9
号)的文件精神,加快石景山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传承发展中医药
工作的具体要求,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紧
紧围绕北京市新总规对我区“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
区”的“三区”定位,牢牢抓住北京举办 2022 年冬奥会和打造
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总牵引,
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以“中医药为
特色的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为目标,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
中心,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突出抓好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文化氛围、健康
产业四个建设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
制,将我区打造成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改革创新先行区,
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 3 —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注重中医药公共服务均等
化,推进共享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
和系统性,将中医药京西特色与区域间及国内外相互融合,促进
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中医药资
源配置中的融合作用,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四)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中医药原创思维,发
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创造创新中不断转化成新特色、新优势。
(五)坚持高质发展、创新发展。结合蔡奇书记提出的“五
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利用好冬奥
组委驻地、长护险试点区优势,努力搭建平台、完善体制机制、
制定相关创新发展政策。
三、工作目标
到 2020 年,统筹辖区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药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人人享有
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以中国中医科学院
眼科医院、西部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以二、三级医院中医科
和民营中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综合诊区
(中医馆)、中医门诊部、诊所为网底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到 2020 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不低于 1.5 张、中医类
别医师数不低于 1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
— 4 —
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 2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 1 名中
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二)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市级中医药重点专
科 5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1个,三级中医类医疗机构达到 3家,
市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达到 3 家。打造一批特色明显
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基本形成。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和优势性指标更加凸显,
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0 年,中医药服务量占全
区医疗服务总量近 40%。各项指标均达到市级要求。
(三)中医药文化影响面不断扩大。以“传播中医药健康文
化、提升公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为主题,打造中医药文化特
色品牌、搭建传播平台、畅通普及路径,开展公众喜闻乐见、内
容丰富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推广《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
健素养》,普及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引导居民自
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到 2020 年,全区居民中医药
健康文化素养较“十三五”初期提升 10%。
(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惠泽民众。推动“中医药+”健
康产业升级,探索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借
助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自然禀赋、山水文化,创造转化一批中医
药文化精品、创意产品、跨界衍生品。借助北京保险产业园区、
中关村石景山科技园以及冬奥组委落户石景山区等发展契机,创
新发展一批融合金融保险、科技创新、医疗服务、国际交流等行
业领域的服务新业态,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升级的融合迸进。
四、重点任务
— 5 —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实施中医药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形成全区中医药医疗服务
网络。加快建设西部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中医诊室提升工程建设,打造集医疗、康复、护理于一体的三级
医院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并依托其核心医院地位构建区域中医
医联体,进一步充实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主
导作用,鼓励多种形式参与设立独资或合资中医医疗机构。全面
建成以公立三级中医类医院为主体、民营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
科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特色诊区(室)为基础、中医
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全区的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工程建设。计划在五里坨地区采取多元
化投资形式建设一所集医疗、康复、护理于一体的三级中西医结
合医院,占地约 81 亩,设置床位 800 张,以老年病、肿瘤及康
复等重点专科为特色,有效缓解和改善西部就医需求,促进区域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全区中医药及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特色诊区建设。充分发
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门诊优势,为开展名中医下基
层社区巡诊提供服务平台,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探索实施中草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药品供给方式改革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知名药企开展中草药饮
片代煎配送服务试点。
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的信息化支撑。加快中医药服务机
构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在医疗服务机构中搭建功能涵盖中医特色
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名老中医知识库、古籍文献知
— 6 —
识库、远程诊疗、远程教育、中医药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平台。二
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时通讯工具等现代信息
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收费、诊疗报告查询、
药品配送等服务,让群众享受到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2.实施中医药健康保障服务工程,逐步实现社区居民中医药
健康管理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保
健”的一体化优势,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
以服务居民为目的,将优质中医药资源统筹下沉至基层社区,开
展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和健康养生文化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管
理向多渠道、多模式、多纬度发展。
搭建“社区中医药健康驿站”和“流动中医药健康驿站”中
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围绕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部门参
与、形成合力,社会动员、居民共享的原则,在每个街道建立
1-2 个“社区中医药健康驿站”,作为市、区两级政府健康服务
折子工程的落脚点,启动名中医身边工程,推动优质名中医资源
下沉社区,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以驿站为中心辐射到每个家
庭,开展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传播科学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知识。匹配“流动中医药健康驿站”,以 151 个社区为基点,开
通多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专线,探索以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理
念为主导,融健康管理、健康科普、养生体验、治未病险于一体
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形成“以点串线带面”覆盖全区
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工作格局,为
要(2016-2030 年)的通知》(国发〔2016〕15 号)和《北京市
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7〕9
号)的文件精神,加快石景山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传承发展中医药
工作的具体要求,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紧
紧围绕北京市新总规对我区“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
区”的“三区”定位,牢牢抓住北京举办 2022 年冬奥会和打造
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总牵引,
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以“中医药为
特色的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为目标,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
中心,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突出抓好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文化氛围、健康
产业四个建设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
制,将我区打造成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改革创新先行区,
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 3 —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注重中医药公共服务均等
化,推进共享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
和系统性,将中医药京西特色与区域间及国内外相互融合,促进
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中医药资
源配置中的融合作用,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四)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中医药原创思维,发
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创造创新中不断转化成新特色、新优势。
(五)坚持高质发展、创新发展。结合蔡奇书记提出的“五
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利用好冬奥
组委驻地、长护险试点区优势,努力搭建平台、完善体制机制、
制定相关创新发展政策。
三、工作目标
到 2020 年,统筹辖区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药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人人享有
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以中国中医科学院
眼科医院、西部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以二、三级医院中医科
和民营中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综合诊区
(中医馆)、中医门诊部、诊所为网底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到 2020 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不低于 1.5 张、中医类
别医师数不低于 1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
— 4 —
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 2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 1 名中
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二)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市级中医药重点专
科 5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1个,三级中医类医疗机构达到 3家,
市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达到 3 家。打造一批特色明显
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基本形成。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和优势性指标更加凸显,
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0 年,中医药服务量占全
区医疗服务总量近 40%。各项指标均达到市级要求。
(三)中医药文化影响面不断扩大。以“传播中医药健康文
化、提升公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为主题,打造中医药文化特
色品牌、搭建传播平台、畅通普及路径,开展公众喜闻乐见、内
容丰富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推广《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
健素养》,普及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引导居民自
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到 2020 年,全区居民中医药
健康文化素养较“十三五”初期提升 10%。
(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惠泽民众。推动“中医药+”健
康产业升级,探索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借
助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自然禀赋、山水文化,创造转化一批中医
药文化精品、创意产品、跨界衍生品。借助北京保险产业园区、
中关村石景山科技园以及冬奥组委落户石景山区等发展契机,创
新发展一批融合金融保险、科技创新、医疗服务、国际交流等行
业领域的服务新业态,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升级的融合迸进。
四、重点任务
— 5 —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实施中医药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形成全区中医药医疗服务
网络。加快建设西部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中医诊室提升工程建设,打造集医疗、康复、护理于一体的三级
医院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并依托其核心医院地位构建区域中医
医联体,进一步充实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主
导作用,鼓励多种形式参与设立独资或合资中医医疗机构。全面
建成以公立三级中医类医院为主体、民营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
科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特色诊区(室)为基础、中医
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全区的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工程建设。计划在五里坨地区采取多元
化投资形式建设一所集医疗、康复、护理于一体的三级中西医结
合医院,占地约 81 亩,设置床位 800 张,以老年病、肿瘤及康
复等重点专科为特色,有效缓解和改善西部就医需求,促进区域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全区中医药及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特色诊区建设。充分发
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门诊优势,为开展名中医下基
层社区巡诊提供服务平台,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探索实施中草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药品供给方式改革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知名药企开展中草药饮
片代煎配送服务试点。
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的信息化支撑。加快中医药服务机
构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在医疗服务机构中搭建功能涵盖中医特色
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名老中医知识库、古籍文献知
— 6 —
识库、远程诊疗、远程教育、中医药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平台。二
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时通讯工具等现代信息
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收费、诊疗报告查询、
药品配送等服务,让群众享受到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2.实施中医药健康保障服务工程,逐步实现社区居民中医药
健康管理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保
健”的一体化优势,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
以服务居民为目的,将优质中医药资源统筹下沉至基层社区,开
展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和健康养生文化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管
理向多渠道、多模式、多纬度发展。
搭建“社区中医药健康驿站”和“流动中医药健康驿站”中
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围绕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部门参
与、形成合力,社会动员、居民共享的原则,在每个街道建立
1-2 个“社区中医药健康驿站”,作为市、区两级政府健康服务
折子工程的落脚点,启动名中医身边工程,推动优质名中医资源
下沉社区,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以驿站为中心辐射到每个家
庭,开展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传播科学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知识。匹配“流动中医药健康驿站”,以 151 个社区为基点,开
通多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专线,探索以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理
念为主导,融健康管理、健康科普、养生体验、治未病险于一体
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形成“以点串线带面”覆盖全区
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工作格局,为
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
点击下载
本文2018-10-29 15:17:21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02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