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上的讲话

栏目:指导讲话发布:2018-08-28浏览:2302下载185次收藏

同志们:

去年6月,我们在**召开了全省全域无垃圾现场推进会,时隔一年多,又在这里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这两项工作关联度很强,许多特色和亮点,又都生发在雪域高原、美丽藏乡,真是无独有偶、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韵味。正像此时九色**香巴拉的生机盎然一样,我省乡村旅游发展也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段时间省里安排的大的会议比较少,但既然是安排了、要开的会,一定是非常重要、非开不可的。召开这次会议,就主要考虑有这样几点。一个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引导发挥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二是今年2月8日我们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大旅游”“小旅游”一起抓,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需要总结推广。三是全省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阶段,6月底我们在庆阳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强调抓好乡村旅游这个产业扶贫的新业态,也需要作一次系统的部署。同时,我们邀请了国内业界的顶尖高手和行业精英参会,推介和签约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共同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这件互利共赢的大事。四是当前正是乡村旅游的黄金季节,从各方面反映及我调研的情况看,往往在热火朝天的背后很容易出现一些“无心之过、无意之偏”,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规范。

刚才,成辉同志介绍了**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做法,9个单位包括2个县、2个镇、1个村、4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发言,其他市州和相关单位作了书面交流,无论是口头介绍,还是书面材料,我觉得都很好,大家讲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亮点做法和生动经验,讲出了以旅游助推脱贫的站位谋划和探索创新,是一次对近年来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很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昨天,大家实地观摩了**的几个点,相信会有很深的感触和启发。总体来看,我感觉,**的乡村旅游这样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资源优势挖掘得好。大家现场观摩的尕秀村、池沟村都很有代表性,他们挖掘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优势,打响宗教文化游、草原湿地游、山水生态游、红色文化游四大品牌,搞得风生水起、特色鲜明。二是专业乡村打造得好。**州依托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造了120多个乡村旅游专业村,像大家观摩的庙花山村、庙沟村等都是很好的样板。三是关联产业融合得好。农旅融合上,建设了万亩油菜花观赏带;体旅融合上,举办了全国露营大会等品牌活动;商旅融合上,开发了唐卡、织锦、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四是宣传营销拓展得好。尤其是集中开展的旅游“五进”(进兰州、进天津、进西安、进成都、进重庆)和“一县一节会、一县一赛事”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作用,香巴拉旅游节也越办越精彩。五是旅游扶贫带动得好。夏河县香告村,村党支部动员10余名致富带头人创办两家合作社,带动4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了“藏家乐”,拓宽了群众脱贫增收渠道,等等。这些做法,也可以说是全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各市州各有各的奇招绝招,各有各的特色亮点,展现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来的积极成效。大家要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5点意见。

一、乡村旅游为什么这么火

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发端于欧洲,19世纪30年代就有了这种旅游业态,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又开创了世界观光农业的先河,此后在德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得以大行其道、发扬光大。以致于在西方,还形成了一种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简朴的乡村生活理想的田园主义或阿卡狄亚主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收入持续增加和休闲度假需求的日益扩大,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乡村旅游已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出现“井喷式”增长。无论是从全国还是我省来说,发展乡村旅游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乡村旅游是中央确定的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国家相关部委针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调研考察中多次为旅游小镇、农家乐点赞,为旅游扶贫指路子、教方法,甚至连厕所这么小的事也放在心上,亲自倡导、亲自发动、亲自推动“厕所革命”。党的十九大期间,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国家的高位推动和大力扶持下,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

二是乡村旅游是各地竞相发展的大热点。近些年,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在一些地方形成异军突起之势。前段时间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目前全国有 8.5万多个村庄在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陕西省2010-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平均增幅分别为30%和35.4%,而且产品丰富性、游客规模数、发展成熟度位居全国前列。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超过3000个,当年接待游客3亿人次,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到旅游人次的40%和总收入的21%。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据有关部门调研,这一两年一些地方的大景区和传统景点游客数量开始下降,而乡村旅游却引爆“人潮”,从景点旅游向乡村旅游、全域旅游过度俨然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通过大数据预测,在政策引导、城镇化拉动、汽车普及、投资拉动和新消费革命五大推动力的驱动下,中国乡村旅游热起码将持续10年以上。

三是乡村旅游是我省最有条件最能搞起来的大产业。说实话,到**工作以后,我心底里对文化旅游业始终情有独钟、高看一眼,光今年上半年我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就作了20多个批示。我多次讲,我们是经济小省,但毫无疑义是文化大省,将来必定会成为旅游强省,这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而是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度、独特性、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所支撑的。上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我总结了“四老”的资源优势,这“四老”点多、面广、品味高,在全国也是拥有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的。乡村旅游虽然我们一直讲是“小旅游”,却是一项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我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而且俯拾皆是、处处有景,好多地方稍微一收拾、一打扮,就可成为景点、看点和卖点。这两年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比较强劲,2017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7.6%。但这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度相比,仍然不匹配,而且同贵州相比,去年我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不足他们的四分之一,总收入不足十分之一。差距大、起步迟是坏事也是好事,正因为有差距,我们加速发展和向上提升的空间就很大;正因为起步迟,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其他地方发展的教训,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变道或换道超车。

四是乡村旅游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来说,最直接、最直观的效应,就是助农就业和增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扶贫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据统计,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带动约900万户农民受益。就我省而言,这几年旅游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带动农民就业18万人,带动2.92万建档立卡户、12.26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到脱贫人数的13%,呈现出了很好的富民增收和助推脱贫的良好效应。但我们还面临着资源开发不够、特色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旅游扶贫效果还不够明显等问题。一方面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干旱区、高寒阴湿区等区域,这些地方自然景观奇特,历史文化厚重,民俗风情多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产业带动能力弱,增收难度大,贫困群众守着金山要饭吃,旅游资源又大量闲置。省里提出,今后3年内20%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旅游脱贫,我看,凭我们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再加上我们谋划推出的好多政策和有力举措,这个目标完全可以再高一些,旅游扶贫的覆盖面完全可以再大一些。

五是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抓手。乡村旅游根植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天然有缘,是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内生力量,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明显的外溢性和叠加的多功能。现在人们说,卖桃子的不如看桃花的,2016年,和政县一个青年农民种了6亩鲁冰花,引来了30多万游客观光,创收200多万元,有媒体说,创造了西北贫困地区1亩地产值30多万元的神话。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与乡村旅游这种以农村“三生”为依托,以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新业态,内涵和外延都是高度契合的,与“五个振兴”的要求也是内在统一的,产业兴旺就不用多说了,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项产业;生态宜居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反过来发展乡村旅游又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达到生态宜居的目的;乡村旅游要求挖掘乡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乡风、促进了文明;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催生社会组织、转变村民身份地位,使乡村治理结构得以改进和完善,大大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生活富裕,这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理所当然也是乡村旅游的本真要义,在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拓宽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增收致富渠道。

二、陇原乡村美在哪里

**省情最大的特点是多样,正是多样,孕育了千姿百态、厚重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遗产。有人说,**是自然生态的“博物馆”,历史人文的“基因库”,民族风情的“大观园”,我看,怎么说都不为过,我省的乡村之美,就蕴含在这多姿多彩的富集资源中。

一是田园风光之美,美在如诗如画。田园风光游是乡村旅游区别于都市或景区旅游最大的韵味。我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在多样的气候物种条件和不同地质地貌差异下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田园风光。既有南国之秀丽,像陇南、天水一带,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又有雪域高原之澄明,像**草原,处处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还有黄土高原之壮美、大漠戈壁之雄奇,像陇东和河西走廊一带,都广布着不同类型的田园风光。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一到夏季,很多地方都成了外地人非常青睐的避暑胜地。**的广袤田园,就像七彩的丹霞地貌,呈现出一幅层层叠叠、美轮美奂的壮丽长卷。

二是村落形态之美,美在千姿百态。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传家宝”,我省各地都分布着一批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形态各异,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像陇东地区的黄土窑洞、临夏等地的四合院、榆中青城古镇、景泰永泰龟城、西固河口古镇,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如卓尼尼江等地的千年藏寨,我包抓的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罗湾两个具有浓浓羌族风格的贫困村寨。我调研时就注意到,留存下来的这些老宅院,不管是选材、工艺还是格局、尺度,甚至连大门上的匾额、墙体上的砖雕家训,都承载和遗存着我省地域传统文化的基因或密码。这些古朴的村落民宅,赋予了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招牌或口碑,是需要加以精心保护和维护的。

三是民俗文化之美,美在博大厚重。我省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陇东大塬、黄河两岸孕育了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工艺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戏曲文化、歌舞文化等,如兰州的太平鼓、羊皮筏子,临夏的砖雕、泥塑文化以及花儿,庆阳的唢呐、刺绣、剪纸、皮影戏等,这都是我们乡村旅游的艺术瑰宝。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民族的风俗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饮食习俗和特色服饰,都数不胜数、特色鲜明。全省已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大厚重、古朴厚实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这盘大餐“味”之所在,游客体验其间、领略其趣,有嚼头、可回味。

四是特色物产之美,美在优质多样。这个特色物产包括我们的许多优质农产品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一些手工艺或旅游商品。我多次讲过,我省有不少优势、长处、宝贝,在农业方面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产品,比如,陇南油橄榄、天祝白牦牛、**牦牛、兰州百合和永登苦水玫瑰,等等。这些优质产品,既是独特的农业资源,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我们搞乡村旅游也要把眼光盯在这些上面,借特色物产来提升乡村旅游的外在美,也增加旅游商品的丰富度。

五是舌尖诱惑之美,美在回味无穷。我省的小吃名目繁多,几乎每个县都有一种或几种特色风味小吃,兰州牛肉面、嘉峪关烤肉、东乡手抓、陇西腊肉、靖远羊羔肉等都是名声在外。光一个羊肉的做法,各地都不尽相同,味道也是各具特色。我从网络上看到一位网友说,大老远到兰州来,就是为了吃一碗地道的牛肉面。的确是这样的,美食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真不可小觑,陕西袁家村甚至就主打的“关中小吃”牌,我感觉,它是乡村旅游这盘大餐“香”之所在,很多人闻着这个香味就来了,走了也忘不了这一口。

三、乡村旅游要把握好精髓要义

乡村旅游朝什么方向发展,需要把握好哪些特质和方位,我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专门谈了乡村旅游的“四以”“四气”的问题,当时也算是点了个题,从目前情况看,这“四以”“四气”应当是我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总的方向,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领悟、精准拿捏。

一是“四以”的价值取向怎么把握。发展乡村旅游,贵在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我感觉,这“四以”构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我们在搞乡村旅游中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农耕文化为魂,这是乡村旅游的根脉。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那么,乡村旅游是否就是一种怀揣耕读找寻归宿的努力。我在全省好多地方调研时发现,很多百姓家都有“耕读第”“耕读人家”门匾或中堂,这说明耕读传家在陇原大地深入民心、根深蒂固。发展乡村旅游,只有深入挖掘传承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深层的农耕文化,才能留住乡村内在的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各地要牢牢抓住“农耕文化”这个魂,加强对农村文化遗迹的保护,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快对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让乡村旅游根植农耕文化、融合农耕文化、延续农耕文化。庆阳的庆城县,依托陇东黄土大塬积淀4000多年的周祖农耕文化,建成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集中展示种、收、碾、藏、食等农耕农事活动用具和场景,再现了农耕文明发展轨迹,成为颇有名气的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地。以田园风光为韵,这是乡村旅游的气质。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可见,悟道最终也逃不过田园,田园何其重要!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果田园风光没了,还有乡韵乡愁吗?还叫乡村旅游吗?不少市民来到乡村,就是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纾解内心的憋屈,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自然。如果农村出现城市园林化、景观化、整齐化,城里人还有兴趣去吗?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把“本土本真本味”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不同地域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要把“田园花园家园”融合在一起,留住田园的泥土香,展现花园的多彩美,擦亮家园的宜居度;要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在保护好良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生产,改善群众的生活;要把“农区园区景区”融合在一起,把农区和园区当作景区来打造,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独特魅力和别样生机。以村落民宅为形,这是乡村旅游的风貌。乡村传统的村落、独特的建筑布局,都是乡村文化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我感觉,这些村落民居稍加修葺打造,不用投多少钱,就能成为很有吸引力的乡居民宿或乡村旅游目的地。怎样去打造?首要的是保护,要加大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及古宅、古屋、古巷等历史环境要素的有效保护,防止乡村搞城市景观的翻版,切实让乡村留住“梦里老家”的情感记忆;其次是风貌,在改造维修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传形传神;再者是功能,就是“面子”要原模原样,“里子”要完善功能,为游客提供舒适、整洁、宜人的游览环境。以生态农业为基,这是乡村旅游的底气。乡村要美得有底气,必须要有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实施“农业+旅游”,提升生态农业的附加值。要抓绿色化,生产出更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抓标准化,严格对照相关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生产更多优质高效农产品;要抓品牌化,把地方的小品种做成畅销市场的大品牌;要抓景观化,在生产上加入新的创意,让农业既有吃头又有看头,真正美丽起来,成为可鉴可赏的景观。

二是“四气”的内涵品质怎么彰显。我觉得,首先要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一个是要用“土情感”去守护,搞乡村旅游一定要懂乡村、爱乡土,怀着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深情和敬畏看待乡村,把农村看似“土气”寻常的山、水、林、田、池、草、屋等守护起来。二是要用“土眼光”去设计,我多次讲,乡村旅游,不怕土就怕洋,因此,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上,一定要用“土眼光”去布局和打造,一房一舍、一砖一瓦都做成本来的“土样子”,做到不失土气、不丢乡味。三是要用“土材料”去修葺,尽量用当地的土、木、石、竹等材料修整房屋、修路架桥,原则上要拒绝水泥和不锈钢,我多次讲过,这就是不经意的讲究,低调的奢华。(大家搞专业的人可能都听过一个叫陈长春的旅游策划师,也是远方网的创始人,在北京延庆打造的“山楂小院”,我看了一下报道,他的核心做法和观点就是用共生模式和在地化经营理念,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旅游,简单说,就是建土气的、本真的、活着的乡村,做原山原树、原民原宅、原汁原味的民宿,不搞大拆大建,也不脱离村里群众,水缸、石磨、玉米摞、干柴堆都保持原来的样子,把村里的能人请来做管家,群众种的菜、养的鸡,都在他这里翻倍增值,实现了“在农村就地生财、与农民一起发财”的双赢。2015年开业到现在,一直保持节假日100%的入住率,现在已经做到了50多家。)

要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我觉得,最起码要做到四点:一是保持好乡村的“老样子”,要像保护文物一样去保护老树、老桥、老院,有的可以适当修补,但绝不能毁掉“原装货”、弄个“仿制品”。二是留存好乡村的“老物件”,过去耕地的犁、割麦的镰、烧茶的壶、睡过的炕,等等,这些看似土的掉渣的东西都要留存好。三是传承好乡村的“老手艺”,村里搞砖雕的、做泥塑的、打席的、擀毡的、编筐的、剪纸的这些老艺人,他们掌握的老技术、老工艺,很多都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想方设法传承下来。四是讲述好乡村的“老故事”,很多村名的来历、梁峁的形态,等等,本身就有世代相传的神奇故事,要把这些承载乡村历史文化的东西挖掘整理出来,加以编辑或者演绎,讲给游客听,做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

要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