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高中毕业,我们需要问自己的10个问题
日前,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希贵向640位毕业生和他们家长进行了题为《高中毕业,我们需要问自己的10个问题》的讲话。
这份讲话,其实经过5个版本的不断修改打磨。此前,李希贵校长翻阅大量书籍,并且不断地将自己代换为一位即将离开母校、展开人生新征程的毕业生身份,去思考他们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应该规划什么。
那么,今年毕业典礼,李希贵校长到底说了啥?
今天早上拍毕业合影的场面让我非常欣慰,同学们在听到摄影老师的一声招呼后,就全部整整齐齐地站好,而没有任何老师的“插手”,我想这就是每位同学都有了自我管理能力。以前行政班时代的集体合影很简单,但今天合影的情形非常复杂,各种合影方式、各种大小组织都出现了,6年或者3年中,同学们在不同的教学班、社团里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寻找各不相同的位置,并在其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社会化,这就是团队,这就是归属感。
每年的毕业典礼也是我的谢师会,我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大家把一个个懵懵懂懂的15岁少男少女培育成今天风华正茂的成熟的青年。我要向你们三鞠躬表示感谢。
在毕业季前夕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你们,我在想,你们这个时候到底需要什么,我想在这个重要转折期我们都需要自我定位、自我追问,这就是今天我的题目,我们需要问自己的10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
第一个问题,2035年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每个人都描绘了祖国未来蓝图。在国家战略规划中,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这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也正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如何把我们自己与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时代连在一起,这是必须第一个追问的问题。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变式,就是35岁的时候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有人把人生的职业期分成三段,第一个十年,是一个爬坡的时期;第二个20年,是走向一定高度的巡航期,最后一个十年,是我们为晚年生活做好新准备的时期,这40年的职业期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而2035年的时候正好大家工作了10年。
第二个问题,我的职业理想真的是我的最爱吗?哪些学科的学习让我感到兴奋?这两者是关联的吗?
有一个社会学家给出了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顺便养活了自己。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需要定力;不盲目跟风,不是去看当前是否热门的专业,而是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有人曾经问一位科学界的泰斗,“您的事业和家庭都如此美满,请问您是如何配比的?”这位科学家回答,“我用100%的时间工作,我用100%的时间生活”。
我想,找到自己的内心所爱,就完全将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在生活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发现生活的色彩。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价值观出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出问题。
搞艺术、搞创作,办企业、做金融,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是以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为第一目标,希望大家,永远不要以挣钱为第一目标。
第三个问题,哪些不良习惯影响了我的成功?我是否开始培养改变这些习惯的习惯?
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除掉杂草的最佳方式是种上庄稼。
有些同学说,我喜欢拖延,多少年都改不掉,那就必须找到管理时间的新习惯。在成功学界比较通行的方法是,每天写下明天最重要的六件事,并从最重要的开始进行排序,从第一件事开始干起。这个方法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养成了习惯。
第四个问题,我有没有为挫败做准备?
有人说,一个人一生的失败总量大体相当,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失败,有些在中小学期间失败多一点,就成了人生的财富,到了社会上就有了可资借鉴的财富,减少失败;有些人在学校期间,家长老师管得过细,看上去没什么失败,但可能到社会上就会受到挫折。但不管哪一种情况,我们都需要为挫败做好准备。
我认识一个亚运会柔道冠军,当我向他请教柔道秘诀时,他说,我们第一课学的是当对手把你打倒的时候,你自己如何不能受伤。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成功之后,如何领奖、如何捧着鲜花面对摄像机镜头微笑,但在失败的时候却没有规则,没有妥善处理的必要流程和方法。
面对挫败的时候如何排遣,有些人会选择倾诉
学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高中毕业,我们需要问自己的10个问题
本文2018-06-27 14:51:11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