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

栏目:汇报材料发布:2018-05-18浏览:2965下载291次收藏

关于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

2014年

尊敬的于市长:

首先,非常感谢于市长对某区的关心,热忱欢迎于市长到某区调研指导工作。下面,我就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区情

某区始建于1973年,位于某市某部,扼川、滇两省陆路之咽喉,素有“川某南门户”之称,是四川南下滇某北及东南亚的“桥头堡”,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在某开发建设之初,某区是全市电力、煤炭、建材、木材的重要集散地,为某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区幅员面积1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5万人,辖1个镇、10村,6个街道办事处、34个社区。某区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铝、石灰石、汉白玉、花岗石等11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4.8亿吨,已累计开采原煤2.4亿吨;石灰石矿储量近9亿吨,大理石矿储量5800万立方米。区内金沙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极富潜力,观音岩水电站、金沙水电站建成后的装机容量达35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5.2亿千瓦时。

经过41年的发展,某区已建设成某和川滇交界地区重要的煤炭、电力和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煤及煤化工、钢铁及机械深加工、电力、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原煤、焦炭、水泥、石料、木材、啤酒等。某区格里坪工业园区是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区,先后荣获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区(县)、四川省循环经济项目集中区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工作回顾

当前,某区处于前所未有的特殊困难时期。受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单一、煤矿停产整顿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十分艰难。但区委、区政府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各项工作在艰难中推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发展。2013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同比增长8.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7亿元,同比下降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645元、23748元,分别增长11.2%、8.7%。

一是地方经济难中求进。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紫茎泽兰一期、攀创一期建成投产,席草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换代升级项目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鑫铁、新启、攀青等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庄上旅游新村形成接待能力,某佛山景观带初具规模。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庄上花卉基地投产达效,梅子箐水库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第十四届某博会上成功引进宜水金沙、溶剂石灰等12个亿元项目。

二是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清香坪文化岛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老法院、福广金城、铸钢厂等旧城改造项目启动。丽攀高速某区段、省道310格福路一期、沿江快速通道一、二标段建成通车。环境整治初见成效,探索出具有某区特色的“某佛寺模式”、“金家村模式”和“席草坪模式”,成为全市环境整治的亮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三是民生工程加快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投入7.5亿元,顺利推进150项民生工程。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城市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三项机制”建设,坚持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安全隐患大排查,煤矿兼并重组工作有序推进,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

三、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作为某市的老工业区,某区在输出大量资源和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污染和贫困,并饱受“一对矛盾、四大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总量小、人居环境差、困难群体多、发展空间窄)的特殊区情制约。特别是近年来,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突出问题与现实矛盾剧烈碰撞,集中爆发,形成了特殊的阶段性困难。

(一)财政运行难。某区造血功能差,煤矿关闭后几乎无税可收,财政收入锐减。一是财政收入下滑,收支矛盾突出。今年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仅实现0.41亿元,财政支出却高达1.51亿元,完全是负债运行。2014年,预计全区各种支出10.5亿元(其中,保基本运行6亿元,重点发展4.5亿元),缺口高达4.5亿元。二是体制因素影响,分享比例偏低。某区区级税收分享比例明显比其他区(县)偏低,2013年,区级税收分享0.75亿元(不含观音岩水电站一次性耕地占用税0.3亿元),仅占税收的13.15%。此外,辖区境内的攀煤、钢企和攀钢石灰石矿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属税收“不分享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占了某区98%的环境容量和40%的土地;另一方面,还要履行大量的社会事务,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三是历史欠账累增,财政包袱沉重。近年来,某区累计形成银行贷款、财政赤字和工程欠款等财政包袱16.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1亿元、财政暂付款3.6亿元、工程进度欠款1.5亿元),占gdp的18.29%,是财政收入的8.6倍,财政风险增大。此外,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民生方面陆续启动了37个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1亿元(其中,上级补助8亿元),缺口高达13亿元,财政包袱十分沉重,调控空间非常有限。

(二)产业支撑弱。某区产业结构以煤及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资源型和粗放型的特征十分明显。2013年,全区地方规上工业总产值17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84:15。其中,煤及煤化工产业产值占gdp的57%,占工业总产值的75%。近年来,受停产整顿、材料紧缺和资金紧张等内外因素的影响,煤及煤化工、钢铁及机械深加工、电力和建材等产业受到严重冲击。2013年,全区68家规以上企业,停产和半停产48家,停产面达到70%,充分暴露了我区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三)民生压力大。由于历史原因,某区奉献了大量财富,留下了贫穷和苦难。一是负债解决改制遗留问题。某区现有各类改制企业36家,涉及改制企业职工2.8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47%。特别是21家市属改制企业社会职能移交某区,但土地等可创造财富的资源未完全移交,且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某区为此负债解决了下岗就业、维护稳定、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和扶贫帮扶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困难群体多。以攀煤采空沉陷、改制企业和征地拆迁为主体的城市困难群体高达1.6万户、6.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0%。同时,某区是全市棚户区、沉陷区最集中的地区,约有2.1万户、6.3万余人,占全市总量的85%左右,承担着全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因此,民生改善和维护稳定难度居全市之首。三是教育欠账多。自2005年以来企业移交学校23所,移交教职工1676人,财政供养人员陡增一半,财力负担加重。某区在校舍建设、校安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5.2亿元解决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