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镇小城镇人口和产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8-05-07浏览:2618下载171次收藏

高安镇小城镇人口和产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小城镇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但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与传统农业之间不再紧密相关,小城镇经济空间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育和集聚发展不断演进,人口集聚对小城镇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高安镇立足于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丽高安”的新思路,寻找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因素及加快发展的途径、举措,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现代城乡结合化建设。

    一、高安镇人口基本情况与产业发展现状

(一)人口及城镇化建设情况

高安镇距重庆市中心126公里,到长寿、忠县长江深水码头60公里,沪渝高速路g50,省道s203、s303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100.16平方公里,集镇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33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共75382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31660人,户籍城镇化率42%。全镇常住人口5850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328人,常住城镇化率为45%。常住人口占全镇户籍人口77%,所占比重较小,人口流动量大,全镇约有60%的劳动适龄人口,其中剩余劳动力较多。

(二)产业发展现状

高安镇立足“围绕中心抓发展、城镇建设上台阶、狠抓工业不放松、现代农业出亮点、干净干事保廉洁”的工作思路,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地区经济。一是扎实稳定农业根基。2015年,全镇大力引导农户发展设施蔬菜、水稻制种、中药材、甲鱼养殖和花卉苗木特色种养植10000余亩。东桥、新溪等村8000亩高标准国土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太空莲种植面积巩固在5000亩左右,重庆泊水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草莓基地面积达300亩,全镇第一产业产值达3.32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工业发展。我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业和工业的有机结合,提高劳动就业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截止2015年底,园区企业已投产达效10家,即将投产3家,即将进场建设4家,累计签约入园企业达到27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18家,电子、机械类企业9家),第二产业产值达45.5亿元。三是提速配套商贸服务。我镇充分发挥高安的历史、地理、交通等优势,坚持建设、改造、规范同步,高标准推进商业网点和专业性市场的规划建设,阳光商业城经营摊位已达203个,营业面积680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1100余人。新发展汽车销售公司1家,提档升级现有农贸市场2个,镇内专业卖场面积扩展至7500平方米,集美食餐饮、综合超市、品牌专卖、休闲娱乐、通讯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已初显雏形,第三产业产值达2.62亿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就业结构不合理

小城镇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人口就业问题。一是劳动效率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三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就业岗位减少,加之人口规模的扩大,村民就业思想观念落后,越来越多的劳动适龄人口无法就业。二是地区带动和辐射能力弱,人口凝聚力不强。由于我镇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就业渠道较为狭窄,地区人口凝聚力不强。目前,我镇城镇规模小,造成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资源利用率低,人口凝聚力不强,常住人口在户籍总人口比重较低,大量适龄劳动力外出打工,无法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三是男女就业不平衡。在地区产业发展中,我镇男性就业率明显高于女性就业率。这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给女性的就业机会较少。

(二)地区经济社会效益开发不完全

我镇拥有良好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论上的吸纳能力和可开发度远远大于已成规模。目前,我镇各大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地区开发不尽完全。一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全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覆盖面积不高,各特色效益农业以农户个体为单位,成点状分布,没有形成全镇区域性的产业发展片区。此外,我镇多山地地形,耕地少、开垦难度大,大多数农民采取传统农耕,技术落后,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条件有限,导致传统农业产业水平低,产值少,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二是产业转型困难。2015年,我镇确定“重庆秀水宜居风情小城镇、工业经济强镇、垫江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生态休闲观光示范镇”的发展目标。但我镇目前处于经济转型,工作重心转移初期,二、三产业起步较晚,地方经济实力、产业整改经验不足,农民产业化意识薄弱,产业转型困难重重。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却往往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目前我镇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高安工业园区正在提速发展阶段,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镇没有形成为三大产业发展服务的相关机制,农产品无法实现统购统销,工业产品输入、输出渠道窄,地区接纳外来游客及其他外来人员能力有限等许多问题存在。

       三、实现人口和产业优化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认识,更新观念。搞好小城镇建设,思想观念是关键。党委政府要按照城镇主体功能和产业政策要求,把小城镇的发展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重新审视。在工作中创新思维,学会经营城镇,立足现有资源与优势,建立本地支柱产业。政策制定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步子更大,要体现科学规划,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特点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二)完善体制,引导小城镇建设有序进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管理功能,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制定城镇用地、房屋拆迁、投融资、就业及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强化小城镇所在地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实现责、权、利统一,使小城镇政府有能力也有动力,在集镇建设、管理和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功能, 综合负责城镇区域划分和优化建设,为小城镇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三)分流农村富裕劳动力,充分发挥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产生大量的富裕劳动力,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发展农村加工业、建筑业等非农产业,积极开发优势资源,使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借助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契机,就近就业,从而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二是依靠城镇积聚力量谋发展。小城镇发展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刺激城镇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扩大城市现实需求,为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实行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用足用活国家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户籍政策,真正使小城镇成为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阵地,成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业化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多向分流和多元化安置。

(四)有计划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有计划地发展餐饮业、娱乐业等劳动密集型和就业要求条件相对较低的服务业。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政策并不需要大量资本引导,主要是政策投入,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平等的机会,包括降低竞争性市场准入条件,取消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为他们提供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等。二是合理优化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不断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城镇就业的重点是向第三产业转移。通过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放开,特别是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分,尤其是民营经济在吸收就业方面的潜力。

   (五)加大融资,培养支柱。一是加大融资,改变资金匮乏局面。要改变目前小城镇建设的困境,必须在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尽力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借助乡镇工业的反哺作用,发挥镇级财政、乡村集体经济和个人的积极性,从政策上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取多种方式,直接从事投资开发,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兴办各种企业,全方位调动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激活民间资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民间资产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金。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培养支柱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要进一步突出产业支撑,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城镇非农产业,走产业兴镇、特色兴镇之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进城镇,由农民变为市民、居民,不断增强城镇的聚集和辐射能力。要立足乡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眼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进行全镇的产业定位,打造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形成主导产业,建设工业带动型、市场发展型、旅游休闲型的特色小城镇。

                                

乡镇小城镇人口和产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