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市2018年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拼搏进取 争创一流 加快推进建设国家自贸区新中心
——在某市2018年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市委、政府研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三级干部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下面,结合今天会议主题,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坚定加快新中心建设的信心决心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富成效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省、武汉市强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持续深化“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持续推动“五个体系”“四区两城”建设,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扩需求与促转型、抓改革与防风险、谋发展与惠民生,实现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的良好开局。总体看,呈现几个特点:一是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显著特点,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73位、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40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64位,荣获全省首家质量强市示范市。二是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市三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9:50.2:46.9,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品牌服装等先进制造业支撑有力,文化创意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专业园区、创业园等集群发展态势明显,荣获国家环保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河南省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三是战略支撑更加坚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百城提质”工程、我市“三城联创”纵深推进,中心城区、中心镇吸纳力、承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化质量提高、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9.3%。国省干线“八纵八横”、县级公路“四纵六横”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连通所有乡镇,布局合理、内捷外畅、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创新驱动日益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有力推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四是生态保障有力有效,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全域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得到省攻坚办肯定,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0天,综合指数达到5.47,居武汉县(市)区第一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河长制”全面落实,“引水入密”工程具备通水条件,双洎河综合治理、溱水河生态水系建设等顺利推进,“1+5”城乡污水处理体系逐步完善。五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有效,退出贫困村10个,脱贫166户626人,脱贫攻坚在全省综合考核中位居前列。“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区13所公办学校、市妇幼保健院暨儿童医院新址、市民服务中心“六馆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严守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底线,荣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十九大期间稳定安全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六是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把荆州发展推上了新的台阶。成绩来之不易,在这里,代表市委、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向为全市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中心建设,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全球一体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央深入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正在蓬勃兴起。我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获批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等10多个国家级战略平台,在很多领域享有国家专项政策,具有先行先试的便利条件,为我们融入对接、借势发展、加快建设新中心带来了难得机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全域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益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交通区位、产业积淀、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等综合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将进一步拓展荆州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不断把荆州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实现新中心建设新突破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开启荆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整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总要求”:
第一,把握一个总方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将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攻坚扫尾、一手抓巩固提升,以“n+2”脱贫计划为主线,以扶贫政策到户到人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城区13所学校、一批高等院校项目和乡村幼儿园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健康荆州,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暨儿童医院、市中医院新建工程二期等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入驻荆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全覆盖,加快市民服务中心“六馆四中心”、市委党校新址等建设,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把握一个总基调——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稳”是前提、是基础、是大局,包括增长要稳、预期要稳、市场要稳、社会大局要稳;“进”是方向、是目标、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抢抓机遇、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转换动能,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加快“进”的步伐。荆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我们还必须突出“奋发有为”,就是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知难而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抓铁有痕的韧劲、攻坚拔寨的拼劲,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第三,把握一个总格局——“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这是武汉市十一新党代会确定的工作总布局,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抓纲带目推进发展的主战略,更是我市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狠抓落实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任务。我们要持续深化拓展,结合我市五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创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带动全局发展。
突出城乡融合,加快一体协调发展。站位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局,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两手硬,加快城市现代化、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高质量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化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城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来抓,城镇经济、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了完善与提升,基本确定了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发展空间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坚实基础。当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城镇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内涵和品质,在“好”的前提下实现“快”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定位,聚焦打造功能完善、品质高端、特色彰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融合实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文明城市创建等,紧紧融入武汉、对接武汉、借力武汉,统筹协调推进中心城区、荆州新区(产业集聚区)、中心镇、特色小镇等建设,统筹“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统筹新区老区、地上地下、软件硬件、宜居宜业,全面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宜居品质、建设品质、管理品质,实现城市生态优美化、城市业态高端化、城市文态特色化、城市形态现代化。要强化中心城区引领,持续完善道路、水电气暖、信息通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休闲养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升辐射带动、承载吸纳能力,建成中心城区面积110平方公里、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要加快推进40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开发建设,对标国内一流,借鉴先进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新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国内外高端规划人才进行城市设计,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适度超前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生态经济、总部经济、智慧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把城东新区打造成集约节约、生态宜居、智慧人文、业态高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使之成为我市又一个城镇化发展的主平台、人口聚集的大载体、能量释放的领头雁。要高站位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已经写入党章。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协调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美丽乡村、规划保留村一体发展。要着力振兴农村产业,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优质产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农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互联网+”“生态+”“旅游+”等农业新业态,做好“四好农村路”、农网升级改造、信息网络全覆盖等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搞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推进乡村“厕所革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要深化乡村治理,强化党建、抓乡促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积极发挥乡贤作用,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中心的战略支撑。要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贯穿一切工作,依靠创新汇聚高端要素、培育高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驱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抓好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当前,省市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科创谷”建设,为我们有效吸纳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有利契机和重大平台。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和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新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培育一支具有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在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创新是产业的灵魂。要始终扭住产业这个龙头不放松,围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历史性转变,引导科技创新向产业聚焦,从无中生有,从有中生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站位国家中心城市,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荆州服务”“荆州消费”品牌,促进服务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武汉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对接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税负、提升制造业质量标准等相关政策,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增强新型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品牌服装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新高地,发挥农业在深化转型中的基础关键作用,加快农业与科技、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品牌化专业化转型,提升农业的社会效益、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抓好“双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从来都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我们荆州历来有着勤劳创业、勇于开拓的优良基因和传统,一批早期的民营企业家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善于突破,奠定了实体经济的雄厚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双创”热潮带动下,我市大力实
在某市2018年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2018-02-27 15:25:44发表“动员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556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