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异地搬迁居民的再社会化之路---项目管理
长期以来,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困扰着居住在c市s镇d村山上的129户村民。近期,按照当地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d村住户陆续由海拔2800米的山上搬到山下新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开始了新生活。
调查显示,易地搬迁的对象多是生活在比较封闭而落后的山区。一些具有开拓意识和闯荡精神的年轻人已经搬迁至城市生活了,而留下来的这部分多是一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乡土观念深厚的人。虽然说他们世代生活居住的这个地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差,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认知方法都已经形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内向心态、固守传统经验以及保守求稳的经世观念使他们安于现状,搬迁后他们面临着全新的生活状态使他们短期内难以适应。
因为文化知识不高,专业技能不足、思维方式守旧和封闭,他们担忧搬迁至城镇后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甚至会担忧将来要落叶归根的问题。其实不仅是老人有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也存在这种思想,他们也担心适应不了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年相居,人们彼此熟悉,已经形成了一种牢固持久而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一直过着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封闭的慢节奏生活。一担搬迁之后,就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适应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所以积极帮助异地搬迁人员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了当地政府的当务之急。
另外,异地搬迁家庭中子女就学也是个很急迫的问题。原来在山上的村小学,只有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2个授课教师,其中一年级和三年级在一个教室轮流上课,二年级和四年级在一个教室轮流上课,而且只教授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但现在孩子们要到镇小学上课,而且还要学习原来根本没有学过的外语课程和科学课程、音乐课程等,有的孩子感到落差很大,适应不了镇小学的授课进程,向家长表示不想念书了,有的孩子则感到自卑,觉得处处低人一等。家长们对此也束手无策。
下面是该村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
个案一:户主付××,41岁,初中毕业。妻刘××,39岁,小学毕业,育有一子一女,原居地永兴乡,海拔2800米,每年种植玉米、荞麦3亩,萝卜、土豆2亩左右,家中有羊40余只、黄牛8头,猪10头。每年杀羊5~6只、猪2~3头自食,出售牲畜收入为8000元左右,大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到现居地后,生产方式由农畜并存、以畜为主转变为单一的农业生产,牲畜只做为家庭副业存在,而且数量极少,其原因是现居地无草地、无林区。
个案二:户主刘××,男,44岁,小学毕业。妻,李××,44岁,小学毕业,生有两女,其母68岁,共5口人。在原居地生活贫困,但劳动强度不大,生产劳动亦不复杂。但移民后,感到生产生活都不适应,认为这里太辛苦、吃不消,别人还看不起。于是搬迁不久,全家又搬回去,留下空房屋。但回到原居地又没有房住,全家搭了一个窝棚栖身,两个月后又搬回来。这样,全家过段时间又返回原居地生活一段时间,如此反复好几次,最后才在山下定居下来。
身份和任务:
1.假定各位是某社会工作机构的项目负责人。
2.当地市民政局为了解决d村异地搬迁群众的文化适应问题,现拟向你所在机构购买服务,项目经费15万元,项目期限为半年,请你们制定项目计划书。
3.项目计划书要求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项目策划书
项目编号: 001628621861546
项目名称: 助力c市s镇d村搬迁群众文化适应
编制单位:
案例分析:异地搬迁居民的再社会化之路---项目管理
本文2017-12-15 20:56:59发表“策划方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301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