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家谱续修方案
孙氏家谱续修方案
(2017-10-30)
家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重要的国情资料。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对于研究姓氏文化、民情民俗、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基因遗传等都有重要价值。孙氏族谱自 年续修后,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续修。为使这次续修族谱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续修宗旨
本次续修宗谱以“追本溯源,敬祖收族,弘扬祖德,再创辉煌”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观论述族情,做到继承与创新结合,开阔思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新的孙氏族谱成为一部家族史和教科书,用以感染、影响、教育今人与后人,从中了解、认识同姓同宗,手足相连,血脉相通,进一步做到爱家、爱族、爱国,从而形成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续修原则
全族参与,深入挖掘,细心操作,力出精品。
1.承前启后,新老衔接;
2.力求全面,不漏不错;
3.立足本地,连接县外;
4.男女平等,一视同仁;
5.规范编纂,与时俱进。
这次续修族谱,既有传统模式,更要有现代气息,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不但要印刷谱本,且要建电子档案。
三、续修任务和目的
1.任务:通过对孙氏族人的登记采访和素材收集,在老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印制新谱。
2.目的:通过续修族谱使孙氏族人“不忘祖德,不舍亲谊”,弘扬炎黄文化,凝聚族人力量,做到“克勤克俭,耕读传家”;通过续修孙氏族谱,理顺孙氏家族各门支的顺序,团结孙姓族人,以诚信为本,繁荣孙氏家族,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
四、续谱的内容
孙氏族谱续修内容包括:序,原谱序、原谱辈分、世系谱表、大事记、历史及当代人物传记、捐款名录、后记等内容,集知识性、科学性、文化性、史料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体。
五、方法步骤
本次续修共分为前期准备,中期登记收集,后期资料汇总、整理、编纂、制谱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搜集老谱。
2.成立领导机构。先成立筹备机构,在此基础上成立“孙氏族谱编纂委员会”。
3.设立工作机构。根据这次续修实际情况,设立秘书处、编辑委员会、普查组、财务监审组等,按岗设责,人员交叉兼职。
4.建章立制。界定职责范围,建立规章制度。
5.材料准备。设计表、图,印刷有关材料。
6.宣传动员。发出通知,召开会议,开展业务培训。
7.筹集资金。
(二)登记阶段
1.信息登记:普查组安排各工作站上门登记,要求做到不漏不错,即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普查组三大任务:一是登记采访。二是搜集资料。
2.指导督查:筹建委员会每半月一次检查,一是了解各工作小组业务开展情况,二是现场查阅、现场指导,保持沟通。
3.外调工作:对于一些迁移居住在县外的孙氏族人一是信函联系;二是电话联系;三是网络联系;四是外调联络。对居住地在外的孙氏族人,人口较多交通方便的地方派出外调小组到居住地调查采集信息,外调小组由筹建委员会统一派出。
4.资料汇总,对所采集的信息,验收合格后交编委会,由专人分支开始汇总整理;对老谱部分内容校对、加注标点,繁体改简体,酝酿新谱框架,登记、收集工作。
(三)编修阶段
1.资料整理。确定新谱框架,成立编纂班子,适时抽调专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集中精力,搞好编修。
2.集中编修。能否出精品,关键在编修,要全力以赴,集中人力、物力、电脑等相关设备,确保编修顺利进行。
3.审核校对。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不出差错。
4.定稿刊印。这次新谱在传承基础上要有创新,印刷质量要高,设计要新颖,使其真正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精品。
5.新谱发行。举行发谱仪式,做到既庄严隆重又不铺张浪费,参照孙氏族谱过去收藏保管办法,借鉴其它姓氏做法:一是免费发放一套公谱收藏供族人查阅;二是订购新谱收藏。
六、时间安排
整个编修工作总体计划安排为2年,时间服从任务、服从质量。要求各工作机构以大局为重,抓紧抓实,保质保量,统一行动,不拖后腿。
续谱时间安排:
(一)2018年
1月:筹备、成立理事会,印发通知,物色确定办公地址,抽调人员,制定理事会章程,工作计划。
2月至3底:编写印制材料、培训普查员,开展县内外募集,展开县内外普查工作。
3至12月:⑴县内外信息普查基本结束;⑵室内收集汇总工作开始;⑶对老谱进行打印、校对、标注,新谱框架确定;⑷整理历史及当代孙氏名人、人物传记、人物简介。
(二)2019年
1月至10月份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汇总、整理、编纂、审核、校对。12月份争取刊印。要求抓紧时间,保证质量,精心编修,力出精品,力争在2020年底新谱印刷发行。
七、建章立制
族谱编纂委员会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各工作机构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明确界定职责范围。
族谱编纂委员会所有成员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分工制定出具体工作计划,要加强调度,开展督查,上下联动,保持一致。工作中各负其责,不推诿扯皮,这次续修族谱是孙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参加续修族谱人员要精诚团结,竭尽全力参与编修,这样才能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无愧于子孙后代,向全体孙氏族人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领导机构建议组成人员如下 (需要征求意见)
(建议名单如在修谱中不作为的在成谱时取消,没有在建议名单中而在修谱中有贡献的在成谱时加入) 。
组 长:孙传泽
常务副组长:孙传斌
副 组 长: 孙传志 孙传宝 孙传兴 孙谋国(小双)
成 员: 孙传玉 孙传斯 孙传霖 孙传礼 孙金满
孙金勇 李 红(小双)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孙传志兼办公室主任,孙传斌、孙传宝兼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修谱业务工作。
具体职责分工:
孙传泽主持修谱全面工作。
孙传志负责修谱日常工作,具体做好修谱调度、编辑、审核、成书等工作。
陈先玉、马荔、孙金红负责财务、会务、后勤等工作。
孙传玉、孙传霖负责宣传发动、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孙传斯、孙金满负责外调工作。
工作机构。设立秘书组、编辑组、普查组、财务组。
(1)普查组
孙传玉组长:负责各支系宣传发动、资金筹集、资料普查、初审核查等工作。
(2)秘书组
组 长:孙金涛 孙 亢
负责新增资料整理、归类、录入等工作。
(3)编辑组
组 长:孙传志
负责老谱与新谱的承上启下,编辑整理,审核把关等工作。
(4)财务组
组 长:马青荔
负责管理修谱启动资金和谱书征订资金管理 。
目录
一、长辈名人题辞
二、彩色照片
三、序言(序言一、序言二)
四、凡例
五、大事记
六、家谱的起源
七、中国姓氏的来源
八、孙氏的起源及历代名人录
九、本族的起源及迁徙考
十、孙氏家谱图表
十一、五服图
十二、字辈表
十三、孙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十四、族规家训
十五、我的家乡
十六、外传
十七、内传
十八、家族重大节日录
1、民俗节日
2、结婚
3、添丁
4、葬礼
十九、杂记
二十、艺文录
二十一、传家宝
二十二、坟茔图
二十三、族人访谈录
二十四、孙氏家谱筹委会名录
二十五、孙氏家谱编纂委员会名录
二十六、孙氏家谱捐款一览表
二十七、余庆录
二十八、附录
二十九、编后记
凡例
一、本书是孙氏家族全面的发展史,内容涵盖到每一个人和事,是鲁西北地区典型的家谱代表作。
二、修谱的宗旨和作用: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
承前启后
三、编纂原则:以纪实性为主,文学性为辅、以当今为主,古代为辅、男女平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达到资料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四、时间断限:原则以家族高祖迁入陈大亮村开始为上限,部分内容可上溯到迁出地,下限到2009年春节。
五、写作方式:以时间为纵线叙事,以人物传记为横线,一点带面。
家谱以及家谱的内容
一、什么是家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二、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家谱百科
华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你。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所心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去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惧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是438年。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文章。文章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十个姓: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十个姓: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
孙氏的由来及历史名人录
一、孫氏淵源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二、迁徙分布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
孙氏家谱续修方案
本文2017-11-02 08:28:30发表“策划方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084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