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7-10-24浏览:2436下载133次收藏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成果,概述农业信息化特征、内涵、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特征  内涵  现状  目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建设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则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 农民的增产、增收也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概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是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广域网用户增长迅速。在美国,众多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伊利诺州有67%的农户使用计算机,其中27%农户运用网络技术。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美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该系统覆盖了美国国内的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计算机,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英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agrinet。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  

第二是综合化,既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的日益紧密结合,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也不断提高。比如,欧美国家目前普遍看好一种视频数据检索系统(videotex)和电视数据检索系统(teletert),就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第三是全程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甚至与用户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农产品的仓储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畜禽棚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动作完全可以实行自控或遥控。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其他耕作管理措施类同。二是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二是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  

建设新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扩大批发市场的信息网络和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试点。加强对农产品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可以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生活等信息的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把强优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跨国竞争的巨大优势;可以开发网上贸易,直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将分散的农户和涉农部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农产品贸易在网上进行,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通过网上信息分析和专家的科学预测,农民在网上获得市场行情和发展预测分析,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三是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农场自身具体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二是通过进入乡、县、省、以致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装备自己的农场,不断提高农场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  

农业管理服务系统,主要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要求,实施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建设网络办公系统,建立开放的农业政务管理数据库,实现农业部门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等事项的网络化处理,增强政务管理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  

四是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  

农民生活的改善,正在扩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生活消费领域。一些发达地区的县级文化娱乐媒体,实现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动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还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具有指导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活动的作用。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已经成型,已经搭成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农产品监测分析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平台,提升了“三农”信息服务水平。  

三、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历史  

建国初期,我国属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60年来我们既要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同时也要推进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因素,农业信息化关注的是产业化改造问题,农村信息化关注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已基本完成,在农村地区农业已不属于传统的主导产业,在农村居住的人群多数已经不再单纯从事农业,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并行不悖。但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粮食安全、农村事业发展、农民社会保障等众多发展问题交错而至,所面临的任务和困难远远大于上述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情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适应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国际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由传统体制下的工作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工作框架转变。从农业发展阶段和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划分,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建国以后到1986年)  

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起步阶段。1979年我国引进农口第一台大型计算机-felix c-512,主要用于农业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分析等。1981年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二)发育阶段(1987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逐步推开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发育阶段。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发展,1992年农业部制定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方案》,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领导小组,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与规划指导,农业信息工作被提到重要日程。1994年成立主管信息工作的市场信息司,随后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相继成立了对口的信息工作机构。1996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建成开通,并为省、地农业部门和600多个农业基点调查县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开始进入政府推进、有序发展的新时期。  

(三)快速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  

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注重农业信息服务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建立了以“经济信息发布日历”为主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2006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2007年出台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全面部署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此外,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