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调查报告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科技和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包括知识创造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在这一系统中,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既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我区已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科技服务体系为支撑,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互为补充,各创新主体关联互动、协调运行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xx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xx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建立促进改革工作机制,加快体制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和科技人员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活动。(2)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00—2005年区级财政共投入科技研发资金1.83亿元,科技孵化资金1410万元,风险投资基金2000万元。政府科技投入对公共创新环境建设起着支撑性作用,对社会资金投入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3)各类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造就了一支具有强烈市场意识和宽阔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全区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包括2000多名博士在内的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拥有全市50%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3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涉及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大气、生物、物流、建筑、环境、农业等十多个研究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各自组建了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成为我区公共技术平台的组成部分。(4)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发展。截至目前,我区拥有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xx清华大学研究院、北大港科招商创业有限公司等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每年孵化科技企业几十家,有力推动了我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初步形成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登记注册的专利产权代理机构有13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17家,会计师事务所4家及含有技术咨询业务的机构1400家。这些机构共同搭建了我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才刚刚建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创新机构未能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健全,科技投入、科技产品孵化还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化,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经常发生,打击侵权盗版的力度有待加大。由于这些原因,我区自主创新的能力还相当薄弱。2005年,我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4696件,位于龙岗、宝安之后,居全市第三位。全区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5%-10%之间,仅有23%的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出现下降。2005年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全市的19%,退居第二位。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并把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挥区内高校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
1、建立合作机制。在产学研体系的建设中,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完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校、科研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技术,在源头上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与企业一起推动这些成果的产业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区内产学研合作的统筹和协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保障体系。产学研各方角色定位有别,但并不排斥各方功能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补充;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应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推动,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整体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我区已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科技服务体系为支撑,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互为补充,各创新主体关联互动、协调运行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xx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xx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建立促进改革工作机制,加快体制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和科技人员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活动。(2)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00—2005年区级财政共投入科技研发资金1.83亿元,科技孵化资金1410万元,风险投资基金2000万元。政府科技投入对公共创新环境建设起着支撑性作用,对社会资金投入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3)各类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造就了一支具有强烈市场意识和宽阔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全区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包括2000多名博士在内的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拥有全市50%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3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涉及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大气、生物、物流、建筑、环境、农业等十多个研究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各自组建了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成为我区公共技术平台的组成部分。(4)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发展。截至目前,我区拥有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xx清华大学研究院、北大港科招商创业有限公司等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每年孵化科技企业几十家,有力推动了我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初步形成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登记注册的专利产权代理机构有13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17家,会计师事务所4家及含有技术咨询业务的机构1400家。这些机构共同搭建了我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才刚刚建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创新机构未能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健全,科技投入、科技产品孵化还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化,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经常发生,打击侵权盗版的力度有待加大。由于这些原因,我区自主创新的能力还相当薄弱。2005年,我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4696件,位于龙岗、宝安之后,居全市第三位。全区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5%-10%之间,仅有23%的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出现下降。2005年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全市的19%,退居第二位。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并把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挥区内高校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
1、建立合作机制。在产学研体系的建设中,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完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校、科研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技术,在源头上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与企业一起推动这些成果的产业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区内产学研合作的统筹和协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保障体系。产学研各方角色定位有别,但并不排斥各方功能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补充;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应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推动,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整体规划、
关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上一篇: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招商项目考察报告
本文2017-10-08 10:21:56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008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