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市治淮工作情况的报告

栏目:自查报告发布:2017-07-22浏览:2137下载267次收藏

某市治淮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我市治淮工程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以淮河行蓄洪区治理、重要支流治理等为重点的新一轮治淮项目,全市有6个治淮项目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淠河治理、史河治理、淮河干流临王段一般堤防加固、安徽省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淮干王家坝~临淮岗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治理)。其中已建项目3个,淮河干流临王段一般堤防加固已于2016年底开工;史河治理已全部完成,计划今年底完成项目法人验收;淠河治理自2011年起分年度实施,计划今年底全部完成。

在实施淠河治理的同时,我市积极响应绿色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淠河绿色生态经济带,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扶贫开发融为一体,把淠河两岸建设成安全带、生态带、产业带、观光带和富民带。

剩余3个治淮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陆续实施,其中安徽省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由我市牵头推进前期工作,淮干王家坝~临淮岗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治理由淮委、省水利厅牵头推进前期工作。

二、存在问题

1、淮河干堤防汛道路标准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我市境内淮干堤防79公里,标准比较低,特别是临水集到霍邱县界段堤顶防汛道路标准低,为泥结石路面,不通畅。淮河干流、主要支流和行蓄洪区防汛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无法实现省市县乡联合调度,已逐步成为淮河防汛工作的短板。

2、行蓄洪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我市境内行蓄洪区还存在启用标准低,频繁使用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影响较大;行蓄洪区内人口密度大、居住分散,启用前组织撤退转移工作的难度大,启用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难度大;城西湖、城东湖行洪区未修建进洪、退洪控制工程,启用时间和行洪流量难以控制,行洪效果不理想;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居民安全撤退和避洪设施数量少、标准低,不能满足群众安全需求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都加剧了行蓄洪区使用的困难。

3、沿淮其他洼地排涝标准较低。xx市沿淮其他洼地普遍存在排涝标准低(不足3~5年一遇),排涝沟渠不配套、沟渠过流断面排水能力不足,排涝站点不足、设备老化失修等问题。需要治理的洼地面积约506.1km2,涉及耕地41.42万亩,人口29.03万人(其中:临王段洼地治理面积150km2,耕地15.0万亩,人口9.5万人;史河洼地治理面积129.13km2,耕地4.02万亩,人口12.6万人;淠河洼地治理面积226.97km2,耕地38.2万亩,人口42.24万人)。

4、淠河、史河防洪标准有待提高。根据《安徽省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xx城区防洪标准需达到100年一遇,淠河、史河沿岸金寨、霍山、叶集县城50年一遇,其他重要城镇30年一遇。而淠河、史河现有防洪标准城区只有50年一遇,其他河段20年一遇,未治理河段不足10年一遇。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淠河、史河防洪标准。

5、治淮项目市县级配套资金比例过高。以淠河治理和史河治理为例,总投资分别是17.47亿元、2.21亿元,我市需要配套资金7.37亿元(其中淠河6.52亿元,占37.3%,史河0.85亿元,占38.5%)。目前,各县区主要采用过桥贷款方式筹集配套资金,其中霍邱县贷款4.2亿元,而该县2016年全年财政收入只有16.7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市还要实施淮干一般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建设、洼地治理等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大。

三、后续治淮项目谋划情况

(一)对已列入国家规划的两个项目,即安徽省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和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项目,我市请求加快前期工作审批进度,项目能及早实施,发挥效益。

1、安徽省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我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城西湖、城东湖等行蓄洪区的保庄圩建设、撤退道路、进退洪控制闸、交通桥及排涝泵站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年10月已通过淮委审查,并已修改完善,需要尽快转报水利部审查。

该项目估算投资约57.93亿元。

2、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全省总投资约55亿元,xx市境内总投资约2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沿淮行蓄洪区以及淠河、史河流域等洼地治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某市治淮工作情况的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