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危害及对策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危害及对策
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撰写过一篇文章《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近几年来,随着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各级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四风”问题在诸多领域得到有效遏制,“八项规定”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的纪律高压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普遍赞赏。但是,干部队伍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比如,个别干部滋生“为官不易”的感叹,出现了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少做事就少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高度关注、科学应对、大力整治,让干部始终铭记虽然“为官不易”,但绝不能“为官不为”。
一、“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
任何人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其享受多少权利、获得多少利益,都必须担当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付出相对应的劳动。对为官者来讲,国家给予某个职位的薪酬福利和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是与该职位的为官者为人民尽了多少责任、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相对等的。领导干部不作为实质上就是“庸政”、“懒政”、“误政”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工作平庸、不思进取。有的党员干部一心做“太平官”、安于现状,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弱项暴露越多,干实事不如不干事,局限于看摊子、守位子、跑门子,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有的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喝茶水、打手机、玩游戏,虚食重禄、尸位素餐;有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少,研究具体工作、具体问题少,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更是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受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二是懒散观望、消极保守。抓工作只重表面、不切实际,热衷于做表面文章、造声势、出风头,喊口号,经验做法一篇接一篇,工作却不了了之、没有落实;缺乏改革创新意识,缺乏闯劲,工作要推着干、催着干,不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消极应付,敷衍了事。有的地方每年都要制定若干办实事计划,却没有狠抓落实的得力措施,也无如期实现的结果,一些计划项目常常不了了之,有些工作只停留在会上、嘴上、纸上,而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不够。有的会上喊得很凶,会后抓得很松;措施订得很硬,工作抓得很软;开头抓得有声有势,开头之后无声无息。
三是推诿扯皮、拖延应付。想尽法子不干事、少办事,职责范围内之事,变着法子绕道走,换个说法推出去;遇矛盾、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为避免 “事多错多”,追求 “少办事少担责”;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不是说干就干,而是能拖则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装装样子、走走过场、不讲效率。
四是不负责任、工作懈怠。有的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要做的不做、该办的迟办,把问题推出去,把成绩揽回来,“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亦步亦趋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世故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形成了责任的“击鼓传花”。
五是欺上瞒下、哗众取宠。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看得过重,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许多事情为与不为、办与不办全看上级机关和领导的脸色行事,见风使舵,对待可办可不办或者可急可缓的工作,没人打招呼坚决不办或缓办,领导看不到坚决拖着办、简单办,存在权力寻租的唯利心态,眼光狭隘,贪利贪势、欺上又瞒下;信奉“摆平就是水平”,对于上级交办的任务,对下不提不问不落实,对上做完做好做得棒,没有真正把上级的安排布置落实到位,上下糊弄,形成“中梗阻”现象。
六是规避变通、胡乱作为。有的以权力为摇钱树、以政绩为升迁法宝,没有为民之心,只有奢靡之风;有的盲目跟着“气候”跑,什么时髦搞什么,不讲实际效益,不惜劳民伤财,对外地的先进经验及其示范效应趋之若鹜,盲目攀比,照葫芦画瓢,学费交了许多,所见效果不佳;“投”工作创新之“机”,“取”个人名利之“巧”,大报喜、小报忧,对成绩尽量放大、夸大,以至不惜“谎报实情”,搞“水分指标”,而对问题和不足,则轻描淡写,人为粉饰。对社会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台的新政策、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透,思路不宽,措施不实,打擦边球、搞规避变通,甚至盲目干、乱作为。
二、“为官不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官不为”现象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四风”的综合反映,是当前腐败现象的新变种。追根溯源,深入剖析“为官不为”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滑坡、宗旨意识淡化,不愿担当。无论哪种“为官不为”,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三观”改造没有做到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重,对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淡。“为官不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党员干部在精神上缺了“钙”,得了“软骨病”,怕苦怕累思想严重,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党性修养自觉性不强,为民服务意识不到位,群众观念树立不牢固,宗旨意识逐渐淡化,没有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是自我放纵、责任意识缺失,不敢担当。一些干部觉得要求严了、“束缚”多了,感叹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官越来越不好当,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想当“老好人”“太平官”,不敢动真碰硬,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问题就躲,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存在盲目攀比思想,比收入、比舒适、比待遇,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违反了纪律规定,而且意志消退、贻误了事业发展;有的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按部就班、求稳怕乱思想,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打破常规,导致一些工作没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物欲膨胀、权力观念扭曲,不能担当。权力创造物欲,淫威逼迫服从。有的党员干部把权力与职责的关系恶意割裂,把“官位”看成自己捞好处、占便宜的筹码,没有特权可用就找不到当官的感觉,“当官发财”的错误思想严重,执政观错位,权力观扭曲,物欲不断膨胀。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子,干着为己赚钱的勾当,套取国家巨额财产,损害国家利益。中央出台各种禁令后,也有的党员干部工作热情逐渐降低,感到要求严、“束缚”紧、事难干、官难当,心理失衡,行为失准,工作失职,意志消退,贻误事业发展。
四是畏首畏尾、能力素质不强,不会担当。能力水平欠缺,没有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一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也有的干部迷茫心态严重,不是不想为,而是不知道怎么为、不会为: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高原则;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也有的科学发展观树得不牢,发展理念和方式比较落后,没能随着形势发展需要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工作中更多沿用传统思维方式;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高,不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也有的干部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上级因素、又有基层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界因素,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因素、又有机制体制上的因素,既有其主观因素、又有其客观因素:
一是考核激励作用缺失。一些地方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有欠缺,没有树立起鲜明的实绩考核导向,干部考核弹性大,表面上什么都考,实际上什么都考不出来,导致勤勤恳恳干的考核等次未必好,浑浑噩噩混的考核结果未必差。机制缺乏约束力,既有考核指标设置宽泛模糊的问题,也有信息收集手段单一的问题,更有结果运用刚性不强的问题。考核机制起不到鞭策激励效果,必然造成忙的更忙、闲的更闲,应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
二是用人导向存在偏差。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考试、强调公开竞选比例等问题,一些能考试、会演讲的干部风光满面,而一些长期默默无闻、扎实干事的干部既流汗又流泪;也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起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在干部选任中人为因素占上风,搞平衡、搞照顾,一些“官二代”迅速走上领导岗位,让很多埋头苦干的干部觉得“低头干事”没有出息,“抬头看路”才有出路,把精力从真干实干转到拉关系、跑官要官上,静不下心来干工作。
&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危害及对策
本文2017-05-30 12:46:1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9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