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致富幻象”凸显农民市民化难题
“拆迁致富幻象”凸显农民市民化难题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郊区变成了城区,农民变为了市民,这样的变迁,改变了一部分人的身份和命运。在这“飞”来的横财面前,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早已心有盘算,有的人则纸醉金迷,时间在这一群体衍生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拆迁致富。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即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
一、九江市因拆迁致富的小村样本——永安乡爱国村
2008年底,九江开发区永安乡爱国村首批拆迁户400余户人入住城西港区安置小区,之后一、二年里,大批拆迁户被安置于此,目前入住人口已过万。在没有田地过后,许多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做起了小生意。棋牌室、杂货铺、小吃、饭馆在小区里应有尽有,俨然一副小集市的模样。
“高帅富”坐上“过山车”
小刘的店铺位于西港区安置小区的大门口,因为生意不景气,夫妻俩坐在店里看电视。2008年,小刘一家是第一批入住小区的。拆迁过后,家里不仅得到了几套房子,还有二十万元左右的补偿款。相比以前每年万元的收入,这笔钱财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但小刘却在巨款面前很淡定。相比一些已经挥霍一空的农民来说,小刘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人。
张建强与小刘一样也是一名拆迁户,2008年入住陶洼小区后,他租了一套房子开起了棋牌室,刚开始是门庭若市,而如今却也是门可罗雀。刚搬进来时,大家手上都有钱(拆迁补偿款),现在输完了,玩的人自然就少了。
靠拆迁款投资,挖得创业第一桶金
2010年下半年,庐山区蔡家湾面临拆迁,拿到补偿款后,拆迁户宋强将补偿款全部投入其中,并找了两位朋友一起合伙创办了一家农庄,从一个无稳定工作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两百多亩地的休闲垂钓中心老板,成功实现身份转型。
在拆迁款面前,孙子婆婆对簿公堂
2012年2月下旬,浔阳区法院受理了一起返还财产纠纷案件,而原告与被告竟是婆孙关系。李婆婆今年七十多岁,上个世纪70年代,她与老伴在八里湖附近修建了一栋一百多平米的房子。2010年由于城市拆迁,拆迁办找到其孙子胡某协商拆迁补偿一事,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谈妥价格为24万余元,并签订协议书。
然而,对于整件事,李婆婆却一无所知。时过两年,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于是李婆婆在儿女的帮助下一纸诉状将孙子胡某告上了法庭,起诉的理由:胡某以自己的名义与拆迁方签订了房屋安置协议书。
同为失地农民,有的得到补偿款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有些则因挥霍无度,变得一贫如洗,还有一部分人则通过自给自足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同样
“拆迁致富幻象”凸显农民市民化难题
本文2016-05-10 10:14:14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9243.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