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报告
据数字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国自1999年迈入人口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占届时世界老年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生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也给老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独老人。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失能无靠等问题。能否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人所依,不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思考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期,笔者通过到我市部分乡镇、农村、市老龄工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以及在农村工作的经历,对我市农村养老状况及养老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和养老方式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8.25万,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约有70多万,很大一部分乡镇老年人口结构比重已达到18—25%左右。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6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目前,我市农村老人主要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供养方式。
(一)家庭养老。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来说,主要依托居家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照顾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一些老人虽然与子女分家另住,但是与子女还住在一个村庄,父母遇到急事、难事时可及时照应。不过,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除少部分老人随子女进城外,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留守农村。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结构变化,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自我养老。在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中,他们在子女提供一部分资金养老外,大部分生活开支还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省吃俭用的积蓄养老。这些老人不仅在饮食起居、生灾害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很好照顾,有的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
(三)集体养老。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农村“三无”老人,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敬老院负责供养。乡镇敬老院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五保老人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但也近40%的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每月正常领取供养经费,因为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更习惯于分散在家养老。
(四)社会养老。对于有子女但是得不到子女照顾的农村老人,又不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条件的,少数农村老人选择了到民营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费用由老人或老人子女承担。据调查,我市目前有39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约有6200余人,但是农村老人比例仅占4%左右。
二、我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我市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造成了我市在农村养老事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对老龄工作都做出了规划、出台了政策,但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除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成熟些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储蓄、商业保险等供养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没有建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养老需求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
二是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目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和养老方式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8.25万,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约有70多万,很大一部分乡镇老年人口结构比重已达到18—25%左右。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6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目前,我市农村老人主要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供养方式。
(一)家庭养老。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来说,主要依托居家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照顾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一些老人虽然与子女分家另住,但是与子女还住在一个村庄,父母遇到急事、难事时可及时照应。不过,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除少部分老人随子女进城外,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留守农村。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结构变化,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自我养老。在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中,他们在子女提供一部分资金养老外,大部分生活开支还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省吃俭用的积蓄养老。这些老人不仅在饮食起居、生灾害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很好照顾,有的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
(三)集体养老。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农村“三无”老人,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敬老院负责供养。乡镇敬老院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五保老人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但也近40%的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每月正常领取供养经费,因为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更习惯于分散在家养老。
(四)社会养老。对于有子女但是得不到子女照顾的农村老人,又不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条件的,少数农村老人选择了到民营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费用由老人或老人子女承担。据调查,我市目前有39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约有6200余人,但是农村老人比例仅占4%左右。
二、我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我市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造成了我市在农村养老事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对老龄工作都做出了规划、出台了政策,但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除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成熟些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储蓄、商业保险等供养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没有建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养老需求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
二是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目
关于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本文2016-04-11 09:02:1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853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