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染病控制与慢性病管理知识培训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6-03-15浏览:2920下载297次收藏

   

传染病控制与慢性病管理  

   

  第一部分  传染病控制  

一、传染病概念、分类、相关规定  

概念: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而法定报告传染病是指政府在其传染病防治法规内,条列出特定项目的传染病发生时,医师或医疗机构需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治疗甚至隔离等措施。被列为法定传染病者通常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致死率高等特性。  

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规定,管理的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类,共计39种。 其中:  

甲类:鼠疫、霍乱(2种)。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26种)。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1种)。  

特别提示:乙类按甲类管理的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肺炭疽,有些辅导书把脊灰也列入。  

报告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所在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发现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漏、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登记以便备查。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二、全市传染病疫情情况  

(一)概况  

2009-2014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平稳下降至较低水平(见图1),发病率介于217.01~136.42(1/10万),发病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甲乙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但2014年因我市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在全省排第二,2014年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为近几年的最高(见图2)。  

   

图1  2009-2014年xxx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  

   

图2 2009-2014年xxx市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与全省比较及排位  

   

   

(二)2014年全市发病与死亡概况  

   

2014年全市六个区县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国家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  类  种,报告发病  例,报告死亡  人,年报告发病率   /10万,死亡率  /10万,病死率  %,居全省第4位,比全省平均值(  /10万)高  %。其中,甲类无报告,乙类报告18种传染病,发病总数  例,死亡总数  人;甲乙类年报告发病率   /10万(居全省第18位),死亡率  /10万,病死率  %。丙类报告8种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   例,报告死亡总数  人;年报告发病率  /10万(居全省第2位),死亡率  /10万,病死率0.01%。  

甲乙丙类发病数排在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手足口病、肺结核、乙肝、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梅毒;死亡数排在前5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乙肝和手足口病。xxx市传染病发病率在全省排居前五位的病种有戊肝(第3位)、痢疾(第5位)、伤寒+副伤寒(第3位)、疟疾(第5位)、手足口病(第2位)5种。  

三、依法履行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常规工作中: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2.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二)各级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特别强调:完成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屏障,是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最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手段,是各级疾控机构、医院、妇保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十分重要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近期,国家卫计委和省卫计委分别下发了《关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传染病控制与慢性病管理知识培训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