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2016年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市长在2016年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十二五”胜利收官之时,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大会议陆续召开,明确了“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确立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双精准”扶贫方略。近期,习总书记又提出:“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六个要求,未来经济金融工作任重道远。召开这次金融工作座谈会,就是为了通过沟通与研讨,深刻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重要方略,准确把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工作,为我州经济金融精准对接创造良好环境。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十二五”经济金融工作可圈可点,但困难和挑战依然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州经济长足发展,为金融发展赢得广阔空间。全市银行机构存款余额(588.31亿元)突破500亿元、贷款余额(230.49亿元)突破200亿元、保险机构年度保费收入(3.58亿元)突破3亿元,均较“十一五”末增长1倍以上,实现了“三个”翻番。金融业产值突破10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成长为服务业第一龙头。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财政金融互动增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7.9%左右,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十一五末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降幅全省第一),基础金融服务覆盖273个乡(镇)、1873个行政村,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企业贷款余额每年均保持稳步增长,有力支持了州内重点项目建设。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全市金融系统的奋力拼搏和大胆创新,在此,我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受特殊历史、地理、自然和内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州金融抑制现象依然明显,必须加力破解。一是金融总体供给不足。从金融总量来看,存贷比(39.18%)不足40%,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213.7亿元)的比率为107.86%,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有的金融机构数年未新增一笔贷款,有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持续下降,甚至处于零余额边缘,这与我州的经济发展格局是不相称的。二是服务结构尚需优化。80%的贷款集中于能源业、矿产业领域,对旅游、文化、农牧业、中藏药等产业的支撑不足;80%的涉农保险集中于森林保险,种养殖业保险的覆盖面还很低,对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有限;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证保险尚未取得突破。三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任重道远。州内无一家上市公司,无一家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的企业;风险投资、ppp融资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挂牌等工作尚未突破;各类经济实体的融资观念落后,更多依赖于信贷融资。四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市场主体量小质弱,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有效信贷需求,贷款面临抵押担保不足,现金流支撑不够等现实问题,很难达到银行的入门条件。目前全市与银行存在信贷关系的企业仅有268家,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10%—40%,平均利率达到9%左右,个别甚至超过10%。五是普惠金融体系覆盖面亟待提升。全市仍有52个乡镇912个行政村无金融机构网点或助农取款服务点,基础金融服务延伸不足,农牧民存取款仍面临路途远、成本高、缺乏便利等现实困难。六是金融风险有所显现。截至2015年末,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8.43亿元,不良率达3.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类信贷业务规模达到40亿元,其中3.6亿元类信贷资产已暴露风险;牧民定居贷款、无牌无证大车贷款风险尚未完全化解,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一定影响。七是脱贫攻坚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扶贫开发领域的信贷服务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小规模供给,既未与贫困人口发展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又缺乏产业支撑,对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带动效应有限。八是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受金融意识不强、对金融政策曲解等因素影响,农牧民与金融机构交易时,在惯性思维下容易将贷款误读为准官方性质的援助资金。农牧民贫困程度深,家庭贷款更多用于低层次生活保障或简单生产,而非扩大生产,难以产生持续收益,还款得不到保障。九是金融人才严重匮乏。xx州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整体待遇不高,导致产生金融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两难现象;州内懂藏汉双语的人才少,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我们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破解。
二、深入挖掘“精准”内涵,强力推动脱贫、强产和金融创新工作
(一)着眼精准,推动脱贫攻坚。
我州18县均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在全域扶贫的工作格局下,所有经济金融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扶贫开发有关,扶贫开发搞不好,发展基础则不牢,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就成为空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州有60万人左右甩掉了贫困帽子,仅“十二五”期间就有20多万人脱贫,但扶贫工作仍面临艰巨任务。目前,我州还有17.45万人尚未脱贫,且区域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距2020年仅有5年时间,要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3.49万人,每个月要减贫0.3万人,任务非常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需要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前一段时间,州委州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
在“十二五”胜利收官之时,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大会议陆续召开,明确了“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确立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双精准”扶贫方略。近期,习总书记又提出:“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六个要求,未来经济金融工作任重道远。召开这次金融工作座谈会,就是为了通过沟通与研讨,深刻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重要方略,准确把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工作,为我州经济金融精准对接创造良好环境。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十二五”经济金融工作可圈可点,但困难和挑战依然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州经济长足发展,为金融发展赢得广阔空间。全市银行机构存款余额(588.31亿元)突破500亿元、贷款余额(230.49亿元)突破200亿元、保险机构年度保费收入(3.58亿元)突破3亿元,均较“十一五”末增长1倍以上,实现了“三个”翻番。金融业产值突破10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成长为服务业第一龙头。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财政金融互动增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7.9%左右,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十一五末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降幅全省第一),基础金融服务覆盖273个乡(镇)、1873个行政村,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企业贷款余额每年均保持稳步增长,有力支持了州内重点项目建设。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全市金融系统的奋力拼搏和大胆创新,在此,我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受特殊历史、地理、自然和内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州金融抑制现象依然明显,必须加力破解。一是金融总体供给不足。从金融总量来看,存贷比(39.18%)不足40%,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213.7亿元)的比率为107.86%,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有的金融机构数年未新增一笔贷款,有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持续下降,甚至处于零余额边缘,这与我州的经济发展格局是不相称的。二是服务结构尚需优化。80%的贷款集中于能源业、矿产业领域,对旅游、文化、农牧业、中藏药等产业的支撑不足;80%的涉农保险集中于森林保险,种养殖业保险的覆盖面还很低,对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有限;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证保险尚未取得突破。三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任重道远。州内无一家上市公司,无一家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的企业;风险投资、ppp融资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挂牌等工作尚未突破;各类经济实体的融资观念落后,更多依赖于信贷融资。四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市场主体量小质弱,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有效信贷需求,贷款面临抵押担保不足,现金流支撑不够等现实问题,很难达到银行的入门条件。目前全市与银行存在信贷关系的企业仅有268家,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10%—40%,平均利率达到9%左右,个别甚至超过10%。五是普惠金融体系覆盖面亟待提升。全市仍有52个乡镇912个行政村无金融机构网点或助农取款服务点,基础金融服务延伸不足,农牧民存取款仍面临路途远、成本高、缺乏便利等现实困难。六是金融风险有所显现。截至2015年末,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8.43亿元,不良率达3.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类信贷业务规模达到40亿元,其中3.6亿元类信贷资产已暴露风险;牧民定居贷款、无牌无证大车贷款风险尚未完全化解,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一定影响。七是脱贫攻坚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扶贫开发领域的信贷服务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小规模供给,既未与贫困人口发展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又缺乏产业支撑,对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带动效应有限。八是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受金融意识不强、对金融政策曲解等因素影响,农牧民与金融机构交易时,在惯性思维下容易将贷款误读为准官方性质的援助资金。农牧民贫困程度深,家庭贷款更多用于低层次生活保障或简单生产,而非扩大生产,难以产生持续收益,还款得不到保障。九是金融人才严重匮乏。xx州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整体待遇不高,导致产生金融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两难现象;州内懂藏汉双语的人才少,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我们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破解。
二、深入挖掘“精准”内涵,强力推动脱贫、强产和金融创新工作
(一)着眼精准,推动脱贫攻坚。
我州18县均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在全域扶贫的工作格局下,所有经济金融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扶贫开发有关,扶贫开发搞不好,发展基础则不牢,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就成为空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州有60万人左右甩掉了贫困帽子,仅“十二五”期间就有20多万人脱贫,但扶贫工作仍面临艰巨任务。目前,我州还有17.45万人尚未脱贫,且区域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距2020年仅有5年时间,要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3.49万人,每个月要减贫0.3万人,任务非常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需要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前一段时间,州委州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
市长在2016年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本文2016-02-16 17:32:47发表“指导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714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