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15-11-30浏览:2314下载300次收藏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柞水县政协调研组  

    

 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民增收问题,4月上旬至5月初,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分4个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全县13个镇24个村96个组,通过入户调查、座谈了解、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我县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一、调查情况  

4个调研组通过不同类型的选点取样,共调查了485户。从调查汇总的情况看,2014年的农民总收入达到2114.5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0060元,最高的达到185700元,最低的924元。其中人均5000元以下的1个村,5000至6000元的4个村,6000至7000元的5个村,7000至8000元的4个村,8000至9000元的3个村,9000至10000元的1个村,10000元以上的6个村。从选点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对外发布的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68元是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  

24个村的详细情况另见后附表。  

二、现状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呈现出了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工资性收入成为支柱。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农增收的四大项目之一,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98元,占纯收入的54%,从调查的485户看,人均工资性收入6338元,占纯收入的63%,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经营性收入成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农民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25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5%,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3274元,占纯收入的32%。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补充。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使农户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2014年,全县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37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均转移性收入389元,占纯收入的4%。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偏小。我县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资产房产租赁、利息股息、投资收入以及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由于农村资产效益未得到应有发挥,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55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5%,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均财产性收入59元,不足纯收入的1%,北线多数村组几乎为零。  

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尽管保持了连年高位数增长,但影响农民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因素还比较脆弱。一是产业水平不高,持续增收乏力。我县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常艰难,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植粮食作物几乎无利可图,板栗收不抵工弃采,传统养殖亏本,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附加值低,各类农业产业园企业对农村产业发展基本没有起到促进带动作用,农民增收优势和空间不大。二是市场份额不大,农产品销售难。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产品特色和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风险性。三是劳务技能不高,收入徘徊不稳。劳务输出主要是零散自发型输出,多数劳动力缺乏技能,依靠体能型和简单劳动获得收入,受经济下行大气候和节能减排等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无工可打的现象极为突出。四是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设施老化失修,农民靠天吃饭依赖性强,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经常遭受损失和影响。五是体制机制束缚,增收渠道不畅。青壮年进镇入城,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多数农户没有财产性收入来源,农村贫富差距明显,两极分化严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强,农村耕地荒芜浪费利用率低,大量基本农田保护区被征占开发建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装备、手段落后,人才奇缺;封建礼俗繁多,农民隐形负担增多,因病、学、礼等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