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商务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安排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15-11-05浏览:2687下载269次收藏


   一、“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完成及预计完成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及预计完成情况:

1、按“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2015年1-9月实际完成零售总额84.37亿元,预计到2015年12月可完成117亿元,离150亿元目标有33亿元缺口;年均增长率15%,离20%增长目标有5个百分点的缺口。

2、规划限上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以上;2015年1-9月全市限上企业总数实际达到193家,预计2015年底可达到206家,比规划目标超出6家;限上企业零售总额2015年1-9月完成46.4亿元,预计到2015年12月可完成70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8.33%,比规划目标低1.67个百分点。

3、规划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30%;预计到2015年12月可达到120亿元,比规划目标高20亿元,占gdp总量的30%,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

4、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规划达到50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规划达到18家以上;预计到2015年12月可达到64家,比规划目标多14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实际达到22家,比规划目标多4家。

5、外贸出口总额规划达到1609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8300万美元,年均增幅18%;2015年1-9月外贸出口总额实际达到27161.1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12月可完成30000万美元以上,比规划目标高出14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3.5%,比规划目标高出个5.5个百分点。

6、吸收外商投资规划达到3620万美元,年均增长15%。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800万美元,比规划目标高出1180万美元,年均增长25.4%,比规划目标高出10.4个百分点。

(二)主要措施

1、加强行风建设,转变机关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关于商贸流通、物流业、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电子商务发展等专题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参考,及时有效地规划指导了商务工作。同时,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和治庸问责活动,强化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减少行政审批,推进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积极开展政务公开。2011年以来,我局按照省商务厅创建全省商务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工作要求,扎实认真地开展创建活动,获得“全省商务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称号,促进了行风转变,提高了商务局服务民生的水准。

2、落实惠农政策,实施民生工程。2011年来,全市累计已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50家,农资店22家,网点基本涵盖了全市行政村。全市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175226台(件),销售额42441.6万元,财政补贴资金5660.63万元。“农超对接”指定店已发展到10家,直接成交农产品达30多个品种,累计交易额突破5亿元。加大对国计民生商品及特殊经营的监管,加强对农贸市场、菜市场、成品油、酒类和农产品销售的规范,积极申报全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县市,以此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4、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到2015年8月,全市商贸主体总数达到34317家,其中,商贸个体户发展到28047家,商贸企业发展到6270家;省重点服务业企业达到258家;全市限上企业总数达到193家;全市新型零售业态中,超市共有142家,连锁店181家,专卖店270家,厂家直销店5家。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已建较大型市场占地面282093平方米,营业面积314100平方米,年交易额达20亿多元。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逐步加大。批发零售业已形成规模,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已有50家,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已有12家。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餐饮住宿已有22 家。xx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湖北东方超市建成镇级店3家、村级农家店142家;市隆丰农资公司设立连锁配送中心12个,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农家店22家;市供销社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127家。

5、大胆开拓创新,激发出口潜力。在全国外贸出口呈现持续普遍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充分发挥我市医用敷料优势产业出口优势,千方百计向上各级业务部门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和促进外贸及引资专项资金,累计获批拨付总金额为800万元,有力推进了我市农产品加工和医用敷料两大出口基地的两大龙头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帮助出口企业摆脱烦杂的出口管理事务,出口服务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委托市人才交流中心引进出口人才,同时邀请海关、商检、外管等部门组织定向培训。协调相关企业和海关,制定可行的补贴等优惠办法,吸引三宁等企业将转口贸易的全部或部分转为自营出口,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三)工作亮点

1、主要经济指标数倍强劲攀升。2015年全省限上企业家数预计达到206家,是“十一五”期末的69家的2.9倍,年均新增2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015年底可完成117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58.3亿万元的2.01倍,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预计2015年底全市可完成3亿美元以上,是“十一五”期末的9103万美元的3.3倍,年均增长24%;利用外资总额预计2015年底可完成4800万美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494万美元的3.2倍,年均增长25.4%。

2、商贸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引进工贸家电、苏宁电器、国美电器、肯德基、宜昌国贸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商贸企业入驻。妙尚购物广场、七星购物广场、汇海名流汽车城、城东汽摩城、城西市场、中央山水建材商贸城已建成营运;湖北易购五金机电大市场项目、龙鑫农资大市场项目、国药宜昌配送中心项目、亚娃水产品市场项目、天汇机动车检测线项目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马半路菜市场综合开发项目、百里洲农贸市场、仙女农贸市场等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全面启动;丹阳五星级酒店、城北四星级酒店全面开工。恒信德龙汽车城项目、中铁物流园项目、天汇农机大市场项目顺利签约。上海普洛斯冷链物流项目、华西农贸城项目、山东高速物流公路港项目正在抓紧跟踪洽谈,有望年内签约。

3、物流业高速发展。至2015年8月,全市物流业市场主体共8354家,物流企业228家(其中公路物流企业167家,内河运输企业27家,快递公司18家,装卸企业12家,仓储企业3家,邮政公司1家)。物流个体户8126家,全市共有货运车辆37983辆,船舶60艘,仓储面积13.5㎡,全市物流业从业总人数近4万人。全市已拥有54个码头、74个泊位,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千万吨级,三宁码头即将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省化铁路专线达城区,紫姚铁路专线至姚港工业园区,城北高铁站货运即将开通。城区骨干道路全部拉通,一区五园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宜张高速、枝当一级公路、318国道改造升级工程即将全面竣工通车。快速推进乡村公路硬化,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晴雨路,建成了全市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姚港化工物流园和城北综合物流园启动建设,紫荆岭铁路战略装车点建成启用,一大批特种专用运输车辆、冻库、油罐等现代化物流装备投入使用。

4、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有500多家工商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注册电商企业20多家,电子商务网点300多家,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已建立了380多个农村电商网点。我市已被湖北省商务厅确定为湖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省级综合示范试点县市,配套部分扶持资金。示范工程建设已全面启动;10个电商村级服务中心已建成营运,发展农村电商网店100多家。

5、多项工作获得殊荣。连续多年获得宜昌市政府授予“外资、外贸先进单位”和“对外开放先进县市”,也获得了湖北省家电下乡先进单位,全省商务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县市、xx市精神文明单位及维稳工作先进单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贸发展速度缓慢。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没有完成规划目标,多数商业网点属单店经营,商圈小、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全市193家限上商贸流通企业没有一家年零售总额过亿元的零售企业,没有一家年纳税过1000万元的零售企业,也没有一家四星级以上酒店。专业市场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规模小,设施落后,档次低,环境较差。全市不仅缺乏既能带动区域流通业发展、又有一定影响、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而且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严重不足。

2、三产发展滞后。2011-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60.17亿元、60.83亿元,分别占我市gdp份额为25.86%、20.8%,呈逐年下滑的趋势。2013年后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以商贸物流产业为主体的三产远比第一和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占gdp比重远远达不到全国50%的平均水平;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比二产业低10个百分点。

3、出口潜在压力增大。本市出口年年大幅增长后基数不断抬高,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压力很大,加上国际市场形势负面影响多、变数大,结构调整的短期影响还未完全化解,对培植我市外贸发展后劲具有制约。需要从出口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着手,进一步优化出口环境,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

4、物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物流企业和个体户实际上为单纯的运输或装卸业务,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才缺乏,管理落后,还处在散、乱、小状态,缺乏集约经营和配套公共设施,没有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大型仓储设施和大型物流装备等软硬件,没有一家可以承担多式联运或提供处理多业务同步连接操作的规模化现代物流企业。

5、电子商务发展不够完善。我市电子商务多采用简单电商模式,对于前沿的c2b、o2o、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较少。目前还没有电子商务孵化器,更没形成产业园,企业分散,销售产品主要来自外地批发,电子商务缺乏技术性人才和营销人才,城乡宽带网络接入能力不强,农村物流配送没有到达所有的行政村,最后一公里瓶颈还没有破解。

二、2015年各项工作完成及预计完成情况

(一)商贸经济平稳增长。到9月底,全市省重点服务业企业达到237家,新增15家;全市限上企业总数达到193家,新增5家,预计2015年底可达到206家;1-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5%,总量居东四县第二,增幅列东四县第一;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实现117亿元,增长12%。

(二)外贸出口逆势高增长。1-9月全市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7161.1万美元,同比增长66.46%,占全年目标的91.8%;出口总额位居宜昌市东四县第二,增幅居第一。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及电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1-9月整体上保持15%以上的增长态势,其中,化工行业增幅继续领先,同比增长196.7%,食品次之,同比增长26.6%;龙头企业x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商务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安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