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积极推进我市“生态城市、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和谐民生”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更高要求的惠及全市人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科学发展,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现实背景
(一)发展基础
1.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市场导向就业机制逐渐健全,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第二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新一轮“18”条就业新政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援助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一批纲领性政策。创业带动就业初显成效,组织实施创业促就业“845”工程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就业援助体系覆盖城乡,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建立健全城镇“六个一”就业援助机制和农村“四个一”岗位开发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不断扩展。
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间,逐步突破社会保险城乡二元结构约束,加快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和引导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待遇计发、转移衔接政策更加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职工医保门诊医疗统筹制度,不断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方便群众就医购药。失业保险保障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效开始发挥,重点行业和人群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深入推进,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3.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依法用工,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提升,企业和职工维权渠道更加畅通便捷。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日益完善,建立了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机制,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增长和保障机制。支撑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深入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取得实效,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处理劳动违法行为和劳动争议能力有效提升。
4.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技能队伍基本成形。十二五期间,全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形成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加,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渐趋紧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成长环境明显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南太湖新技师培养工程为总纲,涉及评选表彰、培训补助、培训基地认定等较为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不断稳固,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培训合作日益深入。
5.劳动保障基层基础能力基本夯实。十二五期间,以增强服务意识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加强年、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筑牢事业发展基础。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服务功能不断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成型。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异地就医联网刷卡服务更加便捷。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基金和资金总体安全。干部职工队伍能力素质明显增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了一支涉及劳动保障各领域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劳动保障服务和维权队伍大格局。业务工作信息化保障更加有力,不断拓展金保工程覆盖领域,初步达到全市劳动保障信息共享目标。
(二)现实背景
1.面临的机遇。社会环境更加宽松。三十年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已逐步调整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同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将民生列为重点,五中全会将民生问题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保持了整体稳定和较快发展,为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的比重不断加大,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撑更加有力。法制保障更加健全。以《劳动法》为核心,《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为主干,相关法规为补充的法律体系,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所有工作领域,优化了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的理念得到巩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体制,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构建目标,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等得到社会认同。
2.面临的挑战。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稳定和扩大就业仍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行为,市场调节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还不大,就业的总量性、结构性、配置率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还未实现人员全覆盖,距离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同步、待遇均衡、衔接通畅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社保基金预警监测功能仍需完善。劳动关系调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维权机构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与企业用工形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劳动争议日益复杂化的现状还不相适应,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偏低,不同行业、性质和领域的企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工资增长、协调和支付机制亟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快。技能人才总量偏小,结构还不合理,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约了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坚持以就业优先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为主线,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按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平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健全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浓厚的全民创业创新氛围,努力实现城乡就业充分、公平、稳定、体面。
——实现社会保障更加全面。全面形成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为龙头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鼓励支持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确保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实现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全面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和劳动者人文关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
——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序、调控有力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引导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普遍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人才保障更加到位。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和支撑。
——实现基层基础更加坚实。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工作平台、服务经办机构、执法仲裁机构服务效能,为劳动者和城乡居民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三)主要指标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38%以上。
——全市城乡各类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率达到85%以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失业保
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本文2015-09-21 10:35:54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281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