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扶贫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报告

栏目:自查报告发布:2015-09-06浏览:2188下载258次收藏

县扶贫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报告

 

根据《xx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xx自治县人大常务会民族工作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扶贫工作实际,现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少数民族贫困情况

2013年度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共计25592人,深度贫困人口17637人,贫困发生率为16.93%,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19961人,占78%,其中,四种主体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共计1817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1%。主要分布情况是:拉祜族8701人,占贫困人口的34%;佤族3582人,占贫困人口的14%;布朗族4351人,占贫困人口的17%;傣族1536人,占贫困人口的6%;其他族1791人,占7%。多数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集聚的贫困山区。

二、采取的措施

(一)实行分类指导,集中扶持

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加之农田水利设施、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产增收十分困难,发展上总体与其他民族差异较大。多年以来,扶贫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给予了相应的扶持,采取分类指导、集中扶持,集中项目资金,对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村进行集中扶持,整体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差、人畜饮水困难、产业发展滞后、村容环境脏乱等困难和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好基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共同发展。

(二)坚持产业优先,整体推进

在扶持项目上,坚持产业优先、整体推进,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突出加大对甘蔗、茶叶、泡核桃、澳洲坚果、咖啡、冬季农业开发等的产业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并引导少数民族其中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做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增强当地群众发展的信心,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提高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新思路、突出重点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救济式扶贫可以缓解少数民族群众一时的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摆脱贫困。要从根本上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就必须走“扶智造血型”的开发式扶贫路子,不断增强经济薄弱地区和脱贫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安排扶贫项目时,始终坚持以有助于直接改善经济薄弱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主,以直接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的种养业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为主,构建“短、平、快”与支柱产业相结合模式,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为主,切实从过去扶贫输血型转到扶贫造血型上来。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加强与发改、农、林、水、民政等部门协作,力争将有限的项目资金捆绑投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工作中,从“撒胡椒面”改为“同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在“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集中力量,共同攻坚克难。

(五)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工作中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选择比较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每户农户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和发展后劲。同时,注重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强化村级活动场所的培训、办事、组织、贯彻政策等功能,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的领导、管理、服务等作用。强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组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三、下步工作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实施整族推进

立足县情,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增加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基本保障,以提高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扶贫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