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社会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15-08-04浏览:2184下载145次收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建设是保障。加强社会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一、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一)净出口、消费和投资是经济短期发展的“三驾马车”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流出,俗称为消费、投资、净出口,是人们熟知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济发展到新的台阶或水平,国内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如果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效应明显,消费需求会持续增长,对经济的短期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但对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投资的增长不仅能够带动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产出率的提高,而且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即投资对社会总需求的乘数效应,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拉动经济发展的还有净出口,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额,其变动是消费、投资、出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显著,而且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巨大。  

(二)资本投入、人力劳工、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列火车”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管理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积极吸收国际国内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同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资本投入,而且人力劳工、社会建设也是其重要的支撑。在资本投入相对稳定或稀缺的条件下,科学把握社会建设,有效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本与劳动工时,同样会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进步。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物质经济规模扩张的减缓和第三产业比例的增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积累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发展,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与着力点。  

(三)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社会发展,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方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既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又可以有效发挥社会事业承载政府公共服务、服务社会公众等利益协调功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1] 社会建设对于弥补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化解国际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化解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处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二、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社会建设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中国历史上虽无社会建设之名,但是社会建设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周礼·地官·大司徒》提出了社会建设方案:“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 知民意,遂民情,顺天时,尽地利,重农桑,轻赋税,节民力,抑兼并,禁侈靡,正风俗,居者安其宅,生者乐其业,……。这些均是古代政论家的著述,虽然未能真正实现,但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理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党以来,尽管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但有关社会建设的实践也早已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局部的社会建设实践,一是注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二是关心群众疾苦、进行社会保障建设,三是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四是重视医疗卫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3] 建国后,中国的社会建设经历了政治社会、效率社会、和谐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从“平均主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建国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一切由国家来管理,社会处于一种边缘性地位。[4]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20 世纪50 年代,农村历经土地改革、初级农业合作化、高级农业合作化,形成了相对集中统一的农村组织,同时城市禁烟、禁娼以及乞丐治理,而且基层社会单位化走向的过程中居民委员会创立。农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城市居民委员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揭开了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新篇章。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社会建设进入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其特点一是大、二是公。人民公社期间,经济社会没有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人力劳工的充量,在统一的行政管理下取得了许多成绩。在农村人民公社,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发展,乡镇企业建立,民兵组织与国防建设扎实开展。城市人民公社,大办街道工业、各种生活组织和服务性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组织居民参加集体生产和文化活动,对城市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城市人民公社建立时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生产组织,所以在公社出现问题迅速纠正、以至结束时,其消极效应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推进经济发展,我国逐渐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6年,国内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理念。在其之初,首要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显出来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的效率能量得到了空前巨大的释放,但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包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二元结构、三农等重大问题,此外还有社会保障问题、教育问题、公共安全问题、腐败和法制问题、社会价值问题等,其中贫富悬殊、腐败盛行、道德滑坡尤为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扭转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走出平均主义的误区以便重新发挥效率的决定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推动当时经济社会进步实践意义很大。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处于了社会转型期,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社会矛盾也特别突出,集中表现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因此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当前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和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不仅要运用经济的手段,而且要运用政治、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进行社会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着力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突出的民生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的奋斗目标,维护社会的持续稳定,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三、社会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一)社会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社会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