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纪检监察局为官不为现象治理对策研究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5-08-03浏览:2913下载236次收藏

纪检监察局——“为官不为”现象治理对策研究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反“四风”的持续发威和“零容忍”的反腐态势不断加强,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赏。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发出“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等奇谈怪论,并索性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事难办”、庸政政怠政的“为官不为”现象频频出现。  

古人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官必须履职,当官做事才是本分。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虽“为官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为官不为”是一种隐形腐败的蔓延,长此以往将会动摇“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的价值导向,淡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离散干群关系,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必须高度关注,亟待破解。  

一、“为官不为”现象的主要表现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是失职渎职另一种表现,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即常言道:旷工误工好判别,消极怠工难认定。  

1.拖沓懒政避事型。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高标准不如低标准的原则。工作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对工作尽量能拖则拖,能对付一天是一天。工作中常奉行中庸主义,不想过的硬只想过得去,心安理得甘居中游。比如河北省纪委xxxx年曾通报xx起为官不为拖沓懒政典型案件,其中一例便是该省安平县发改局因不依法履职、主动服务,致使某项目长达x年未完成核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x.拈轻怕重避难型。工作中不愿吃苦、不愿受累,遇到难题绕着走,有功劳不如无苦劳。欺上瞒下,遇事“和稀泥”,对于责任重大的工作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惯于投机借力把难让别人为,不敢面对困难、不能经受困难。  

x.推诿耍滑避责型。严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信条,追求“无责一身轻”,在工作时惯于推卸责任,善于“打太极”,求稳怕乱,忙于“做样子”。蒙混过关,碌碌无为,出了问题事故,习惯于找他因,“上推下卸”化解责任,不敢担当。  

x.见风使舵唯利型。无利不起早,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谋取私利。遇事先打利益算盘,许多事情为与不为、办与不办全看是否有利可图、有名可扬,求显绩忽视潜绩。眼光狭隘,贪利贪势,常以一己之私利引发起单位内部矛盾。  

x.恐慌反腐避险型。致力于熬资历、保位子,信奉“当干部不在于飞得多高,更重要的是平稳着陆。”面对从严治党的各项严规铁律,担心违规违纪、踩到红线、触犯规则、引火烧身,尤其惧怕舆论和网络监督,把“不出事”作为工作守则,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无主见无立场,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x.慵懒散漫怠政型。不思进取图安逸,庸碌无为混日子。工作时精神萎靡不振,行动懈怠,看上去坐办公室,实际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如xxxx年x月,河南商丘市交通路政管理处因上班期间多数人员缺岗、迟到,被纪检部门作为“庸懒散”“为官不为”典型通报,包括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关保安等x名领导干部收到免职等处分。  

二、“为官不为”现象的原因剖析  

(一)考核监督制度不科学,没有硬性约束而消极为。  

一是目前干部考核机制的弹性大,问责和考核常常流于形式,奖惩不明,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难以体现,无法形成正面的激励。二是考核指标设置不健全,目前干部考核制度侧重于“显性”的有错问责、政绩考核,而对“为官不为”这种隐性的“顽疾”的问责和考核没有可供具体操作的措施,致使问而无责、考而无据。三是问责制度结果运用刚性不强,落实不力,问不到实处、责不到痛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达不到行之有效的追责惩戒问的目的,导致“为官不为”问题蔓延。  

(二)“仇官”心态、污名现象日趋严重,担惊受怕不敢为。  

    近年来,领导干部的不良事件通过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和大肆渲染,群众“仇官”心理日益突出,往往呈现“一边倒”舆论态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有的干部如惊弓之鸟,担心引火烧身,“宁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证不出事”,大大挫伤了领导干部干事、为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纪检监察局为官不为现象治理对策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