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湿地公园发展之路促进城区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湿地是地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兼具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多重功能,保护利用湿地资源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我国近年来对湿地的保护利用意识不断增强,国内众多城市对如何实现湿地的科学保护、有序利用这一崭新课题也做出了探索实践。**城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湿地资源比较丰富,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有机统一,走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湿地公园发展之路,对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涵养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气质、彰显国际性生态型海滨城市特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率先破题的发展实践也将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带动全市湿地资源整体步入保护利用良性循环新阶段。
一、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1.湿地概念及功能。根据1971年在伊朗签署生效的《湿地公约》中给出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或为半成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 6米 的水域。以该定义为基础,我国在1995年启动的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将湿地分为滨海、河流、湖泊、沼泽四类自然湿地和一类人工湿地。湿地是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不仅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水体污染、保持水源、保护海岸、提供生物栖息场所、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功能,还具有蓄洪防旱、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和工业原料、提供城乡居民游憩场所、提供野外科学研究场所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
2.**城区湿地资源概况。根据2005年**区林业部门开展的专项调查,该区域湿地分为海岸湿地和河流湿地两种类型共 22948公顷 。海岸湿地面积 22630公顷 ,分布在**街道680公顷、**街道618公顷、**岛乡615公顷、**乡594公顷、**道20023公顷,由潮间带连成一体。河流湿地 318公顷 ,其中:排淡河 18公顷 ,经**街道、**街道由大**入海;**河225公顷,进入**境内分叉,一支向东直接入海,一支向南经**入海;善后河 75公顷 (以河中心与**为界)经埒子口入海。湿地范围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野生植物约150余种,野生动物仅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鸟类就有20余种。
3.湿地资源管理利用现况。作为一项起步较晚的工作,湿地的保护利用在全国范围都是亟待深入研究、合力探索攻关的共性课题,**城区湿地资源管理利用现况及反映的问题,基本上也是全国其他城市特别是滨海城市需要应对的共性问题。一是缺乏管理协调机制。**以海岸湿地为主,多年来一直用于渔业捕捞和养殖生产,由海洋渔业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河流湿地主要承担泄洪和灌溉功能,由农业部门负责管理;野生动物和珍贵植物的保护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尚未形成良好协调机制。二是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突出表现为海州湾海域的经济鱼类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三是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够完善,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向海排放,使湿地水质恶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污染已成为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四是湿地保护经费短缺,监测网络、监督体系、评价制度也不尽完善。五是面临较高强度的开发利用。随着**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的付诸实施,滨海新城、*口、核电、工业园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大量利用湿地,迫切需要划定重点保护区域,对有限的湿地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六是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作为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
二、湿地公园是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科学发展路径
1.我国湿地保护的主要模式。模式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区原生态保护。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并鼓励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不允许进入,缓冲区和试验区可以适当开展旅游活动,但范围规模以及游客进入人数都要受到严格限制。我国目前共有30处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这是一种对核心区的有限保护模式,全靠政府资金投入。模式之二,建设湿地公园可持续保护利用。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而是有其相对明确、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12月正式培育出全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肇庆星湖湿地公园后,国内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方兴未艾,陆续开发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江苏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山西长治太行湿地公园、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京延庆三里河湿地公园等,目前许多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如深圳正在建设的全国首家人工湿地环保公园——石岩河人工湿地公园。
2.**城区现有自然保护区模式探讨。为切实加强湿地保护,2005年,**区政府划定海岸湿地约2.33万公顷,成立了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但从现有湿地保护的实际成效看,该区域湿地本就属于次生而非原生态湿地,既无法提供合适的转产条件将保护区范围内居民整体迁出,也没有大范围恢复原生态湿地环境的经济实力,同时也缺乏从事自然保护的专业技术力量,对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相关保护措施很难有效落实。而且,该区域划定的保护范围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有所冲突,假使申报为省级以上保护区,区域内项目开发建设将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工业园等区域内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都将受此影响制约。当初国家级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大范围的划定,已使近年来**城区*口建设取石、旅游景区开发等遭遇羁绊,现今对于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应对此有所虑及以免自缚手脚。
3.湿地公园是切合**城区发展实际的科学选择。正确选择**城区湿地资源的保护模式,应在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借鉴各地保护经验的同时,有效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要求,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主要是在适宜地区抓紧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果断地划定保护区域,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同时,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本地的发展实际是,**湿地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已经演变成次生湿地,一些区域不得不满足原住民的生存发展要求,当前国际性生态型海滨城市建设需要科学保护有序利用湿地资源,目前主导的自然保护区模式
关于走湿地公园发展之路促进城区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本文2015-07-04 09:17:3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014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