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技术院物探分院我为一物添光彩征文选登
勘查技术院物探分院我为一物添光彩征文选登
一滴水的心声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因为自身专业的限制,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单位做些什么?
在物探分院工作的两年中,我有幸获得很多同事的帮助。他们不仅在我工作过程中给我很多指导,而且还经常和我谈心,使我很快的转变角色,顺利的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
2011年我被借调到项目管理科,从事地勘项目合同管理、各油田市场准入、全院基金项目探矿权和地勘资质申报和延续工作。全新的工作内容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挑战。
为了能全面掌握院历年来的地勘项目,我从档案室搬来自1998年以来院承接的项目合同原件,仔细梳理,建档立册,在部门领导的指点下完善项目报表并定期发送至全院相关部门,为院领导和各部门了解各地勘项目进展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1年3月,刚刚乍暖还寒的天气,孤身一人的我,带着申请材料和单位的资质原件,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陌生的大庆油田办理市场准入。从材料的审核到年检缴费,从一个科室转到另一个科室,我不仅顺利完成了年检,也给大庆油田的工作人员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
工作过程中,也有过委屈和挫折。在第一次接手办理探矿权时,因为前期准备不足,我被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负责探矿权工作的徐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强忍泪水,我发誓一定要把探矿权工作做好。随后,我一方面虚心向同事请教,一方面和各分院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探矿权申报要求准备材料。遇到疑问的地方,我一遍遍的去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国土资源厅服务大厅咨询,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后的矿权工作中,我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各个流程,更让徐老师改变了最初对我的评价。
2012年4月,面对国土资源部拟对页岩气探矿权出让进行第二次招标的新机会,院决定申请气体矿产勘查资质。为了赶在4月底前圆满完成这一任务,项目科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申报工作中。项目科王主任和我分工配合,王主任负责研究申报政策,协调人事科、设备科,统筹全院适格的人财物。我则负责迅速熟悉地质勘查资质报盘系统,按系统要求录入申报材料。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情况下,我最终按时将合格的报盘报送到安徽省国土资源厅。7月我院成功取得了气体矿产勘查乙级资质。在取得该项资质一周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院即签订联合协议,联合投标国土资源部“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项目:《浙江临安页岩气勘探区块》并成功中标。该项目现已为我院获得5000余万元的合同额,而且,使本院在全国地勘单位中率先抢占了页岩气勘查市场,该资质必将成为我院今后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012年10月,为配合张金会博士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申报,院安排项目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资格。面对这个新的课题,在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一边研究材料申报要求,对单位从事基础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情况进行了梳理,一边迅速搜集相关资料,对材料进行了编排撰写,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及时提交了申报材料。最终于2012年11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资格,为我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了平台,极大的激励了我院职工对科研项目的热情。
2013年7月,刚休完产假的我,立刻投入到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甲级资质五年一次的延续工作中。这次延续申报要求严、时间紧、工作量大,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我几乎天天加班,并冒着酷暑,丢下嗷嗷待哺的婴儿,三次到国土资源部政务中心报送材料,坚决不以自己的特殊情况而耽误整个工作的进程。
回首这几年来我的工作,虽然不能像其他同事一样,出野外寻找宝藏,但是能以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大家做好辅助的工作,为单位维护好各种平台,我也感到无比自豪。正如雷锋在他的日记里所说的一样:“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我愿做这样的一滴水,汇集到“一物”这个大集体中。
【作者简介】孙秀平,女,1984年生,200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8年参加工作,现在项目管理科工作,助理工程师。
我家的地质梦
毛宇迪
爷爷的梦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充满理想和追求的年代。在新中国建设热潮中,一首《勘探队员之歌》呼唤着无数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男女走进了地质队的行列,把火焰般的激情投身到崇山峻岭、戈壁荒滩、江河大地,义无反顾地为建设新中国探矿寻宝,甘洒热血,贡献智慧。
我的爷爷就是在那时与无数老一辈地质人一道,把“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作为人生最伟大的理想。他们积极响应祖国召唤,到边疆去、到深山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不断攀登地质找矿的高峰,也攀登着人生事业的顶峰。
年幼时,我常常缠着爷爷讲野外的故事。从爷爷的讲述中,我知道妈妈为我做出喷香饭菜所使用的煤炭是埋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写字用的铅笔,那根长长的笔芯叫石墨,也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矿产;还有用来制造飞机、轮船的各种钢、铁、铜、铝等原材料,都是通过地质队员找来的。那一刻,爷爷的身影在我的眼中格外高大,似乎在爷爷身上埋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
爷爷为了找矿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从西北戈壁到江南水乡都留下了爷爷忙碌的足迹。奶奶独自在农村老家一面务农,一面照顾家人。爷爷为国家找矿,奶奶替爷爷分忧,这就是那一代人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毫不考虑个人得失的真实写照。我想,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无私奉献,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吧?
父亲的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父亲也加入了建设时期“游击队”之列,成为了新一代的“一物人”。那一年,父亲只有16岁。
从此,在偏僻的原野、在孤寂的荒漠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在我记忆里,父亲似乎很少在家,他总是不停地奔波着。好不容易见上父亲一面,又急促促地远离而去。妈妈告诉我爸爸很忙,可是年少的我并不知道父亲在忙些什么,他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那时我并不理解父亲,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爸爸牵着手快乐地玩耍,我就感到无比失落。长大后,当我也成为一名地质队员时才明白,这么多年父亲始终工作在野外,为了他心中美好的梦想,为了能为国家找到更好更多的资源,他该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地坚强。我渐渐读懂了我的父亲。
一直到现在,父亲仍然忙碌在野外一线,年过半百的他身上仍然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三十多年的地质工作,父亲将他的青春年华,将他的智慧热情,将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投入在地质找矿的忘我奋斗里,留给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值得我感恩的是母亲始终用她的理解和支持给了父亲莫大的安慰和激励,使他有勇气能够走到今天。
父亲与他的队友们这一代,发扬老“一物人“敢于拼搏、永创一流的优良传统,用默默地奉献,用执着地坚守,用辛勤地付出,为“一物”品牌增添了新的内涵和风采,为“一物”赢得了新的荣誉和成就。在父亲这一代人的奋斗下,山川不再孤独、原野不再空旷、戈壁滩不再荒芜、无人区不再神秘。可是他们的青丝变成白发,脸上刻满苍桑。帐篷与篝火,见证着他们的忠心赤胆,“一物”在他们的传承下,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征程。作为“一物人”的后代,我为父亲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
我的梦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首旋律起伏、豪迈奔放、朝气蓬勃、舒展悠扬的歌曲,我曾经听爷爷吟唱过,也多次听见父亲引吭高歌。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实现了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愿望。2011年我从大学毕业后考入我院,成为一名与父辈并肩奋进在寻矿之路上的地质新兵。
我出生在和平美好的新时代,展现在眼前的是富足的物质条件和舒心的生活环境。尽管对即将投入的工作有心理准备,也憧憬着野外工作的快乐与收获,但是当我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内心还是出现了莫大的反差。
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幽暗静谧的森林在诗人眼中可能无比浪漫。然而行走在茂密的草丛和茫茫林海,对我们地质队员来说却意味着无尽的孤独与冒险。这里几乎一天也不见人烟,却总能看到草原狼、黑瞎子、猞猁和毒蛇等野生动物活动的踪迹。晴天瞎虻值班,阴天小咬换岗,还有让每一位台班长挂过彩的草爬子,都让在繁华城市里长大的我感到刻骨的孤独和恐惧。我多么期望能在行进途中看见骑马的牧民、采药的山客,哪怕是草丛中的一摊羊粪或是一片残留的火腿肠封皮,也能让我内心有些安慰,证明这里曾经有人来过啊。经常徒步十几公里冰冷的沼泽,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塔头墩子着实让人绝望,甚至走上平坦的土路都成为一种奢侈。渴了喝一捧山间流淌的溪水,饿了也只能啃上几口冷馒头。这难道就是歌曲里所描绘的场景吗?
远离城市和亲人,面对每日艰辛枯燥的野外工作,我的情绪十分低落。许多前辈纷纷开导我,帮我排解心中的消沉,教我乐观迎接挑战。他们手把手指点我的工作,使我很快就走出了内心的迷茫和困惑,克服了技术上的难题,精神上的沉闷,在思想、业务和工作能力上逐渐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学会了研读辨认地质图,能熟练操作mapgis和autocad等软件,逐渐加深了对岩石样、土壤样和水系沉积物的理解,掌握了1:5万、1:20万区域化探的野外工作方法。每日按时完成必做的资料整理工作,并能提前熟悉第二天的施工环境、初步制定行进方案。特别是近两年在前辈的指导下独立编写和参与发表专业论文各一篇,并在年初院举办的《卫星定位技术应用技能培训比赛》中获得了个人二等奖。
随着工作生活的磨练,我也渐渐适应了野外作业环境。一朵叫不出名的野花、一颗从未尝过的野果、头顶飘浮而过的云彩、脚下潺潺流响的溪水在我眼里都显得那样亲切可爱。我们每天迎着朝阳踩着晨露出发,傍晚背满样品踏着霞光归来;我们走过草原、穿越林区、翻山越岭、栉风沐雨;我们忍受着苦闷、劳累和寂寞,都转化成劳作之后的成就与自豪。我们为祖国寻找宝藏,更是为了“一物”的荣耀和自己的梦想。虽然还在思念远方的家人、亲密的挚友,可是在那份浓浓的感情中,却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是艰苦的地质工作,教会我什么是坚强与果敢。
3年的野外经历,使我对从事的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无论是我的爷爷还是我的父亲,多少人能在地质找矿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不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揣着一个坚实而又美丽的梦吗?我在经历了野外的艰巨之路后才深深明白,激昂澎湃的《勘探队员之歌》的确真实地描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抒发了我们的情怀与执着。
青山绿水可以作证,有一群人,常年工作在野外,舍弃亲情友情爱情,忍受饥饿寒冷酷暑,坚守清贫孤独寂寞,只因他们心中有梦。山花野草可以作证,有一群人,他们深深懂得,峡谷是艰难跋涉的履痕,旷野是报效祖国的战场,山川是砥砺意志的课堂,只因他们心中有梦。风霜雨雪可以作证,有一群人,朔风吹动衣衫只会更洒脱,风雨洗涤脸庞只会更勇敢,阳光映照身影只会更坚强。原来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啊,这就是我们的无悔人生。
“一物人”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一路走来的征程中收获了地质事业的累累硕果。作为新一代“一物人”的我一定要奋然前行传承“一物”精神,用火热的青春和智慧谱写地质找矿的新篇章。让地质之花开遍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找矿之梦陪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秋冬春夏。
未来的故事靠我们来续写,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想,而正是有了这份梦想,让我的内心踏实而向上。
(此文曾发表在2014年8月30日中国矿业报文学副刊)
【作者简介】毛宇迪,男,1989年生,2011年毕业于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大学专科学历,2011年参加工作,现在地调分院工作。
二等奖5篇:
从迷到悟有多远
郑雪静
离开学校,步入工作,从迷到悟到底有多远?应届毕业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或许是一生,或许是一瞬。于我而言,八个月的时间,历经了从迷到悟的心路历程,完成了稚嫩大学生向物探工作者的蜕变,而这八个月刚好是临安页岩气项目的工期。
工作后不久,我便跟随临安项目组来到野外一线,与家里通电话,电话里老妈问我关于工作的情况,我以欢快的语气回答“您女儿出野外为地质事业奋斗去啦”,之后很多次通话老妈的话里话外充满了担心与牵挂。但是我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已定好了我人生罗盘的方向,四年的时间我时刻准备着,如今有了一种“终于”的感觉。临安项目,经历了我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承载了我太多的成长与进步,收获了太多的知识与经验。
我不是第一次出野外,但却是我第一次在野外8个月,而且整个项目组只有我一个女生。虽然我性格爽朗,足够“女汉子”,虽然组里同事们都很照顾我,但是刚开始还是会想家,会孤单,每次忍不住想请假回家看看的时候我都会告诫自己: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物探工作者,首先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其次要学会忍耐和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我成功的坚持到最后,这就是一种进步。
我第一次坐车去施工现场,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路边就是几十米深的陡崖,偶尔还有车轮在石子上的打滑声,我感觉头晕眼花,抓扶手的手都是疼的。但是听到同事们轻松爽朗的谈论工作,我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感受到他们为了工作不怕危险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鼓舞我整个工区,并将继续指引我在地质道路上前行,这就是一种成长。
我第一次去爬山,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山陡路滑,我小心翼翼、气喘吁吁,羡慕同事们矫健和快速的步伐,仰望那高高山头,叹息如果我是风多好,可以轻松跃过那高山;如果我是鸟儿多好,轻松飞上山头。看到山顶那熟悉的身影,即羡慕又嫉妒。如今的我也可以爬到山顶,站起来头顶蓝天,坐下来手扶云层,和星星说话,和月亮谈情,脸上洋溢着征服的喜悦,这亦是一种收获。
第一次接触无人区,空手徒步4要走个小时左右,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的钻井工人竟然能将几百斤重的机器搬进去工作,在悬崖陡峭的点位上,更是动用了保险绳,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切艰辛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我
勘查技术院物探分院我为一物添光彩征文选登
本文2015-04-06 15:53:32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7788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