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学习培训作业:感悟“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15-01-29浏览:2533下载217次收藏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黄  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直观材料,模拟地理过程,创设地埋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成个性化课程,教会学生有效地处理信息,保持地埋学习可浓厚兴趣。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育实践,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的简单方法和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学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宜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程序 
(一)播放视频,激趣引入 
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丰富情感 
(导语)师:提到黄河,我们总会想起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那么,为什么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呢? 
生1: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原始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生2:那里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生3: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 
生4: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也产生在这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让学生领略到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师:“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人们对黄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了表达对黄河的这份感激,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句,你能说出其中几句吗? 
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争相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 
(过渡)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 
接下来便向同学们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并用课件展示发源地景观图和发源地的标志,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播放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说出每个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展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 
师:我们国家在黄河上已经建成了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些吗? 
生1:龙羊峡 
生2:刘家峡 
生3:八盘峡 
生4:青铜峡…… 
师:其中最大的水电站是…… 
(话音未落) 
生5:龙羊峡,它高178米。 
(四)实践探究,激情表演 
(转折)师: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也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是中国的一大忧患,也是世界的忧患。那么,黄河的忧患是指的哪些呢? 
生1:凌汛问题 
生2:断流现象 
生3:饱含泥沙 
生4:地上悬河…… 
(针对学生的描述,及时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的景观图片) 
设计意图:使同学们触景生情,让学生感受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黄河水患问题的情感.。 
紧接着学生的回答,提出这样一个活动主题:高悬于空中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 
接下来便组织学生进行“水流冲击泥沙”的实验。 
活动器具:两个水槽,两块土(一个是疏松的沙土,另一个是上面有草的土),两个水杯; 
活动步骤:   
1.将两块土分别放到两个水槽的上部; 
2.将两个水杯装满同样多的水,并将水倒在两块土上;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哪个水多,哪个泥多? 
4.讨论:原因是什么?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起到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用课件展示学生自编的一首诗歌,并邀请两位学生用快板表演的形式,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 
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 
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 
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 
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也增强了趣味性。 
(过渡)师:同学们!你们在这悬河下散步,会心安吗?(同学们满面忧思,从而引出决口之险。) 
师:决口后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决口后的情景?那么请看一段录像吧。 
播放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录像,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师:面对这凶猛的黄河,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共同总结出最为主要的三项措施是:加固堤防、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设计意图:再次打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 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内交流。 
    2. 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课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替黄河母亲给中华儿女写一封信。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学习培训作业:感悟“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