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
文/王祥奎
罗常培先生对语言与文化有段精辟的论述:“在我国各地丰富的方言词中,积累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用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去推究这些方言词的产生、死亡、转变及新生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回溯其最初的来源,那么,我们不但可以发现语义演变的有趣历史,还可以为我们反映出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风貌和文化史上被掩盖的一些事实。”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翻阅中国古经典书籍,只要反映江淮一带地域文化生活的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书籍经典中都能找到至今活跃在青海汉语方言的影子,细细品味,妙趣横生。
在大美青海走向世界之际,青海方言现在正逐步被全国人民熟悉着,大美青海的战略也正在逐步地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本文拟对青海方言与古经典的联系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青海方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珠玑巷”之说与经典名著的渗透。
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竹子巷”(或“珠玑巷”“朱氏巷”、“竹丝巷”)迁徙或发配来的。,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南京珠玑巷”的民众在演社火时扎了个大脚马猴,有位大臣认为侮辱了马皇后(隐射马皇后是个大脚丑女),于是,朱元璋就将竹子巷的民众发配到到了荒凉偏僻的青海西地。
民间传说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记得笔者小时候,老一辈都承袭“珠玑巷”之说,且有些家族族谱中也有模糊的记载,但不得印证。因此,多少年来,不断有人到南京寻找青海人的祖籍,如2005年,《青海日报》主办的《西海都市报》以“寻访娘家”为专版,每日讨论青海人的祖籍问题,并排两名记者去南京访寻传说中的珠玑巷。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关青海汉族充军发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留下了许多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如《民和县志》记载:据现有宗谱及口头传说,大多民和汉族,其先祖明朝洪武年间来自陕西、山西、南京、扬州等地……”,峡门乡石家庄《石氏源流》记载: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西域……《化隆县志》记载:今化隆境内大部分汉族自称祖籍南京珠玑巷或山西洪洞(桐)县……《西宁城西区志 》也记载:还有从陕西凤翔、宝鸡迁入青海河湟的汉民来自南京珠玑巷的汉民……
大量的文本资料有力地说明了青海汉族方言的历史渊源。翻阅青海的一些民俗资料,也能见到青海方言的源流。柯杨先生在其《 “花儿 ”溯流 》一文中引用了顾颉刚、丘向鲁等人的研究成果,都与青海民间“珠玑巷”的传说有关。顾颉刚在《到青海去》一文中写到:“河州人相传为南京大柳树巷人,药洮州人相传为南京竹丝巷人,俱谓自明初迁去,西宁人亦云然。”
在民俗专家罗耀南先生著的《花儿词话》中记载,流行于甘、青两省的花儿,也叫“少年”,而“少年”一说产生之因,也与青海汉族祖籍来源有关。说“少年”则是思乡曲,因青海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从南京移民过来,为时常怀念故土,寄思以歌,形成“少年”,所以曲调凄凉,其声如哭。在过去因唱少年,也引起不少笑话,有的外籍人初到青海,听到田野里的少年,误当是哭。于是,有人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哭?”难怪青海解放时,有的遣返士兵怀着喜悦心情边走边唱,有人说他们是“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青海花儿中的有些方言,皆见于中国古经典诗词与名著中。如“西凉的马超反潼关,割须儿弃袍的阿满。不维个花儿没营干,维下是心上的扯牵。”一曲中的“营干”,指办事情,斡旋之意,而在《喻世明言》39卷也提到——“却待人到安庆去,替他用钱营干。”“清凌凌的水流水,当啷啷儿的淌了,热突突儿的离开了你,泪涟涟的想你了。”中的“热突突儿”一方言,在青海话中指活活儿离别。在《金瓶梅》73回中:“一个热突突人儿,少了一个,有个不想不疼不题粘的!”。再如,“花椒红来红花椒,花椒的叶叶儿展了。阿哥活下的人花哨,我把个精神儿短了。”一曲中的“花哨”是花里狐哨的缩写,这里指耍滑、不稳重。《金瓶梅》20回:“花里狐哨,乔龙画虎。”23回:“在人前头花哨起来。”“关老爷穿的草绿袍,醉酒着骂曹操里。婚缘儿没满把我撂,睡梦里常打搅哩。”中的“打搅”一方言,指打扰、纠缠之意。元曲《伍员吹箫》三:“不知是哪里来的一个大汉,常来打搅俺每。”(每,与们字同)。另外,也指客气话。《儒林外史》28回:“在师父这里打搅,每月送银二金。”还如,“阴阳坡里拾蘑菇,精脚儿踏了个草坡。站下着想来坐下着哭,有心肠悄悄儿跑脱。”一曲中的“精脚儿”指光着脚不穿鞋。《金瓶梅》28回:“我没穿鞋进来,莫不我精脚儿进来了?”青海花儿中有着青海特色的词,诸如“脸脑”“对头”“先后(指妯娌)”皆在《金瓶梅》、《史记。孝武本纪》中出现。
青海的民俗记载中,好多青海方言与南京方言相同,如“上街”在青海方言与南京方言中皆称之为“上该”,“姑姑”皆为“娘娘”,脾气怪癖皆称之为“玍古”。
古人称凌晨为“侵早”,杜甫诗“天子朝侵早”,贾岛诗“门尝侵早开”,而青海汉语方言则作“清早”,读同“侵早”。西宁人说某人有意思,善斗乐,令人发笑,常说:“那个人古着,笑死了。”“古”即“滑稽”,“滑”读为“古”恰是古代读音。在青海汉语方言中,这些很古老的汉语词汇为数不少,大多是中原古语遗留。
从以上文本资料与民俗资料中,不难看出,青海方言与古经典作品有着一定的渊源。青海一级作家井石先生介绍,由于内地汉人通过屯兵、移民等形式进入湟水谷地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以前。由于湟水谷地千百年来一只处在较封闭的状态,汉语言词汇的发展相对缓慢。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从青海当地方言中发掘出很多青海人承袭下来、而在内地早已消失的古汉语词汇。期中有好多被青海当地人以为“土”的“掉渣”的方言词汇,却常常在古代文人雅士的骚词雅赋里出现。
如,“年时”在青海话里是去年的意思,花儿里唱到“年时价牵连到今年了,有缘法,才到一处儿了”。这个词在宋、元、明、清时期的词赋里到处可以看到。如宋词《菩萨蛮》词:“年时忆着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
再比如青海人把脑子不大够用者斥之为“囊头” ,为什么要把这种人称之为囊头呢? 原来这个词来自吴语方言。南方人养蚕,蚕茧里有一种劣蚕,这种劣蚕缫出的丝无法做丝帛,只能供棉絮只用,术语“绵茧”,但养蚕人叫它“囊头”,并借此骂那些脑子不够用的人。青海人好多人的祖先是从南京发配过来的,到青海后无法养蚕了,而养蚕的专用术语也由于长期不养蚕而丢完了,只剩下一句骂人借用语“囊头”。
随着岁月的推移,一些吴语方言便慢慢遗留了下来。形成了青海独具特色的北方方言。
(二)追寻作者籍贯,品味名著语言。
大量的文本资料与民俗资料反映了青海方言与古典名著的用语之雷同。出了以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
本文2014-10-30 19:47:50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7318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