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法院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经验材料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14-10-24浏览:2864下载158次收藏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纠纷案件也相伴相生。法院案件大幅增多与司法审判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大量纠纷由于处置不当或延误处置时期,也极易形成难以调和的涉诉信访,大丰法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深刻认识到治访必先治源,化访必须赶早。为此,该院坚持重心下移,积极探寻有效解决问题症结的“良方”:“1+5”庭所共建、平安月报、违法信息交互平台、法院专报四大机制应运而生,为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供信息、经验和法律指导,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打开了一条有效的通道。  

“1+5”庭所共建  自主管理早预防  

基层矛盾纠纷的重点和难度究竟在哪?诉讼案件增多的原因是什么?大丰法院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矛盾纠纷主要集中于土地承包、征地补偿、产品质量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纠纷以及婚姻家庭类与道德观念相关的传统民事纠纷。但上述纠纷经村委会、乡镇司法所等民调组织调处的比例不到50%,调解成功率不到20%。大量的纠纷将诉讼解决“最后一道防线”直接作为“第一道防线”。而在诉讼途径中,有些纠纷虽经法院裁判或调处,仍然不能达到案结事了,一些当事人往往选择信访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从而使司法解决的终局性受到严重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纠纷未能在早期解决,增强了矛盾的对抗性,甚至有些纠纷因错过了最佳解决时机,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为此,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分流机制,强化“第一道防线”在纠纷预防和化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院依托人民法庭拥有准确司法信息、丰富调处经验和专业法律知识的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司法的延展整合功能,构建起一条独具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式化解、网络式联动的庭所共建模式--“1+5”体系,以“1”个法庭为核心,联动基层司法所、派出所、交巡警中队、法律服务所、村(居)民委员会等“5”方力量,建立健全联调联治、排查预警、共同应急处置等常态工作联系制度,形成人民法庭与5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工作互赢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诉前纠纷防范分流、诉讼案件共同调解和执行案件协助执行的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网络。  

“1+5”体系构建后,该院6个人民法庭启用共建程序进行诉前、诉中调解,共调处各类纠纷2000余件,调解率上升7.28个百分点。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各村委会更是通过共建体系不断发挥自身职能,完善自我管理,变多头管理为自主管理,确保村组纠纷不出村、乡镇纠纷不积压、不上交,化解了大量纠纷,法庭受理案件数呈稳中有降的良好势头。  

同时,该院人民法庭在运用庭所共建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践中,密切关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搭建“纠纷分析年报、司法调查报告、法院司法建议”三大平台,进行行之有效地调查研究,形成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有建议的报告,向党委政府报送、向共建单位抄送、向具体对象发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社会矛盾“体检单”。  

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宇是这样评价的,“大丰法院各人民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交巡警中队、村居委员会建立‘1+5’共建体系,法院起到牵头作用,将基层组织力量整合起来,实现‘1+1>2’的效应,能够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这种创新做法值得全市法院学习、借鉴。”  

平安月报  社情民意早知道  

剖析纠纷成因,抑制矛盾源头。这项工作被摆上了大丰法院党组的议程。经过深入走访、调研,他们发现,要将这项工作抓到实处,让基层党委政府及时了解辖区涉诉纠纷相关情况势在必行,而以往一年一报的涉诉纠纷分析年报,虽然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却因为报送不够及时,预期作用难以发挥。党组一班人果断变招,变“马后炮”为“早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法院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经验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