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对策和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4-10-07浏览:2873下载170次收藏

浅析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对策和思考


摘要:酒后驾驶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是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隐患,我国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执行了严格的处罚。针对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严重后果,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但酒后驾驶要从根本上得到整治,除了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交通管理部门加大惩处力度等措施外,还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确实让“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关键词:酒后驾驶;交通安全;交通违法行为;交通事故

一、酒后驾驶的危害和后果分析

众所周知,饮酒特别是醉酒后对于人体的各种功能会造成很大影响。在此仅从驾驶技能和事故概念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饮酒会对驾驶人的驾驶技能造成很大影响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是一种能够刺激和麻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的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受影响最大的是大脑。饮酒后,酒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和抑制作用。酒后驾驶车辆,首先驾驶人的触觉能力会降低。酒精具有麻醉作用,手、脚的触觉会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其次,是驾驶人的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会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与速度。第三是视觉障碍。酒的代谢产物乙酸能使视网膜血管扩张,眼结膜充血,压迫眼球的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视力模糊,视像不稳,辨色力下降,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标线,更不能准确分析判断道路上瞬息万变的交通情况。而良好的感知、视觉、分析判断和操作能力是驾驶机动车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饮酒后对驾驶人上述功能的影响,往往导致驾驶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判断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下降,眼睛观看的视野范围缩小,动作笨拙,操纵动作准确性差,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制动及操纵方向盘回避等动作均欠准确和灵活,以致发生车祸。

(二)饮酒后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增大

喝酒时酒精的刺激使人兴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喝多,当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对于酒后驾驶者而言,其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发生事故的几率越大。

有些驾驶人饮酒后还会出现心理变态反应。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会做出一反常态的事。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驶有关,可以说酒后驾驶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二、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对酒后驾驶处罚力度,但从目前交通管理执法的实践来看,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方面—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影响人们的酒后驾驶安全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文化和农业文明紧密联系,诠释着诸如面子、义气、豪爽等关键词,更演绎着诸如好客、人情、关系等人际内涵。华夏酒文化正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事业的方方面面。除了亲朋好友、政务、职能部门以酒为敬,经商人员酒后驾车也较普遍。但是,饮酒的机会多,酒后驾驶也随之增多,饮酒与酒后驾驶成正比;酒后驾驶也与酒的生产经营有关,酒的销量与酒后驾车成正比。因此,酒后驾驶,不仅仅是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对交通规则和法律的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析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对策和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