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腐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极大改变了普通公民行使“话语权”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反腐格局。据统计,我国拥有3.27亿微博用户,微信用户则达到2.7亿;网民对涉腐涉纪类舆情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在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确保网络舆情安全、促进现实与虚拟两个社会和谐,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发布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4、突发性。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新时期网络涉腐舆情的发展趋势
网络时代,每个网民面前都放着一支可以反映情况的“公示板”,网民已成为反腐工作的主动信息源之一,并能够直接揭露隐藏较深的腐败问题。网民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舆论的导向是否正确、反映的问题是否能得到重视、事件是否得到合理解决,都将对网络反腐工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由于我国对网络管理尚处于健全完善阶段,目前涉腐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发展趋势。
(一)涉腐网络舆情案件数目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
以广东清远市统计数据为例,2010年以来,广东省清远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搜集涉腐网络舆情信息135条。其中业务范围内38条,包括2010年1条,2011年7条,2012年30条,涉腐网络舆情信息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传统的举报方式,例如电话举报、信件举报、上访等往往需要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对质,有时因碍于情面、尴尬难堪而有所保留,举报人因身份暴露常常受到被举报人的打击报复。加之个别单位工作人员推诿扯皮,使得一些涉腐信访件迟迟得不到解决,造成越级访和重复访,群众感情受到伤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受到损害。网络举报可以以匿名方式举报,不易受打击报复。网络举报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必在现
涉腐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本文2014-09-12 11:33:39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7160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